解读“街角青年”

———个亚犯罪青少年群体的前期生态调查与分析

作 者:
黄海 

作者简介:
黄海,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003 黄海(1976—),男,哲学硕士,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和青年研究。

原文出处:
青少年犯罪问题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某社区街角帮派的调查,试图解读“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社会心理特征和社会流动模式,并对他们最终沦落为犯罪青少年的原因,进行一种越轨社会学和亚文化意义上的解释。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字号:

      “街角青年”其内涵的基本要素是:15-20岁左右,长时间呆在街头;游戏人生,游逛街头,经常违点小法但不犯罪(少部分发展成为青少年犯罪)成为一种主要生活方式;没有从照管他们的成年人那里得到足够的保护、监督,但保持一定的联系;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1] 数人或数十人聚集在一起,以社区地域关系为凝结点,结合成小团体和小帮派,在帮派中寻求归属感,故称之为“街角青年”。“街角青年”远离社区建设,脱离主流社会,实际上属于社区青年群体中的边缘人群和一个潜在的亚犯罪青少年群体。

      “街角青年”是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一个群体。我们生活在社区,每天在社区总能见到几个衣着怪异,行为越轨,语言粗鲁,无所事事,整日东游西逛的小青年,因此对于他们,我们是再熟悉不过,每每称之为“小混混”。但是,我们又能真正了解他们多少呢?他们怎么生存,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当我们都在带着鄙视和敌意的眼光关注他们时,他们为什么还能怡然自得地固守自己的“街角”,他们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得他们选择了一种越轨甚至犯罪的亚文化社会生活模式,并屡屡和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相对抗?

      一、调查说明

      本调查主要集中在湖南省长沙市某区的两个社区进行。按照统一学术规范要求,本报告将这两个社区命名为L社区和D社区。由L社区和D社区共同组成DY地区。两个社区仅由一条街道分开,均地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长沙其他地区而言较为滞后的长沙市某区。其中L社区有0.32平方公里,住户52栋,住户1338户,人口3782人,17个居民小组,驻区单位13家,1个非重点中学和非重点小学;D社区有1.25平方公里,住户1100户,人口2450人,11个居民小组,驻区单位1家。D社区15-20岁人口有200-300人,以“街角青年”居多;L社区则以问题学生和中途辍学学生较多,和仅一街之隔的D社区“街角青年”联系紧密,互动发生作用,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街角青年”的外围组织和后备力量。

      在被调查的D社区,具有明显“街角青年”特征的青年约有60余人,年龄在15-20岁之间,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在初中左右,大多拥有某种“一技之长”,如这个街角青年群体(本文称之为“DY帮”,所有人物皆为化名)的老大“天哥”据说曾拜一老扒手为师,其他成员或者是台球高手,或者是网上游戏“大虾”,或者拳脚工夫了得。“武状元”、“豆芽杆”、“耗子”是经常和老大“天哥”混在一起的群体成员,可算是DY帮的核心层人员,或者说二、三把手。DY帮在DY地区名声狼籍,整天无所事事,混迹于街头巷尾,经常恶作剧的戏弄社会,被社区建设视为“小痞子”,而他们也自得其乐,对社区和他人极端冷漠和敌视,自觉组成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灰色社会”。

      在DY地区这个独特的边缘青年群落中,这些15-20岁左右的“另类青年”,虽然大部分人脸上还明显带着稚气,却已经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不受社区和主流社会影响的社会体系。[2] 染发、抽烟、衣着奇异、谈吐粗俗是他们的外部特征,社会活动则集中于DY地区的街角地带以及网吧、美容美发店、小餐馆和桌球室。[3] 他们文化程度很低,绝大部分初中都没有读完。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处在DY地区社会的底层,同时也构成了DY地区青年当中的主流;而对于主流社会和社区工作者们来说,“街角青年”则是一个社区青年工作中的边缘角落:这帮青年无所事事,游荡街头,调皮捣蛋,惹是生非,对抗社会主流,无疑是他们最头疼、最不愿意也最无能为力管的一个非主流社会的“灰色地带”。甚至这种“灰色”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向“黑色”,成为社区建设的一大隐患。

      二、“街角青年”的形成来源和性质界定

      通过D社区居委会王主任,我们认识了“DY帮”老大“天哥”。“天哥”年纪并不大,今年才17岁,却已经在街角里混了整整五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已经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了五年”。当被问到为什么不在学校读书时,“天哥”深吸一口烟,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愤懑:“家里从来不管我。读书?我十三岁没满就离开了学校,那时候我还没拿到小学毕业证呢!成绩不好,加之我纪律也不好,学校给我做工作,要我不要影响班上的升学率,别读了,一怒之下,我就辍学了,你说,有这样的学校和老师吗?那个时候不是有义务教育吗?谁愿意这么早就没书读啊,我手下那帮兄弟几乎大部分都是这样被撵出校门的”。

      为了解和定性分析“DY帮街角青年”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因素,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并在“天哥”的帮助下,完成了对“DY帮”58个15-20岁的“街角青年”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这58人当中,来自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丧父或母)的单亲家庭有17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29.3%;来自单亲且有父母亲犯罪的问题家庭(不重复计算第一类单亲)有11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18.9%;来自家庭完整但有父母犯罪的问题家庭有10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17.3%;来自父母亲对子女不闻不问,忙于生计和赚钱的完整家庭有20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34.5%;综合统计,来自单亲和问题家庭的“街角青年”有38人,占“DY帮”的65.5%。

      教育似乎是可以改变这个地区青年命运的有效途径,但是同样的问卷调查却显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结果。在被调查的“DY帮”58个“街角青年”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含小学毕业)的有15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25.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有40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68.9%;初中毕业的为3人,占“DY帮街角青年”的5.2%;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含高中或职高)的为0人。对于为什么离开学校或中途辍学的原因,58个“街角青年”中有35人选择回答“成绩差,升学无望,不想继续读书”,占“DY帮街角青年”的60.3%;15人选择回答“成绩差,纪律差,被学校歧视,被迫离开学校”,占“DY帮街角青年”的25.9%;8人选择回答“家庭困难,无法继续读书”,占“DY帮街角青年”的13.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