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社会信任结构之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高玉林,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杨洲,石家庄学院,石家庄 050035 高玉林(1977—),男,河南省鹿邑县人,南京政治学院在读博士生,主攻伦理学; 杨洲(1973—),女,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石家庄学院马列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律与文化研究。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一个社会的信任格局由信任链、信任圈和信任网三种结构组成。从信任结构视之,中西社会信任有着显著差异:中国社会信任呈现为链式和圈式结构,西方社会信任呈现为网式结构,这些差异是导致关于中西信任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中西信任结构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法律基础的不同是引起中西信任认知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中西社会信任结构是信任结构的两种历史形式,或者说,中西社会信任之间有着结构性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两者功能、作用的差别;中西信任结构在社会中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不能简单地以一种信任结构来评价另一种信任结构,亦不能轻易地设想用一种替代另一种。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6)04—0043—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任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对信任的研究不断为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重视,有关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大概自百年前的史密斯起,后经韦伯、雷丁、福山等人的论述,西方学术界形成了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信任程度低的社会。该观点与许多学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分析密切相关。不唯如此,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严重信任危机的现实也似乎为此佐证。曾几何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价值和地位。这似乎形成了一个相互矛盾的悖论,由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信任程度真的低吗?进一步说,中国人的信任在何种意义和场合上是低的,在何种意义和场合上是高的?中西社会信任有何差异?所谓中国社会信任度低的见解可以从这些差异上找到依据吗?或者说,中国社会信任程度高低的合理性何在?

      曾有学者指出,韦伯、福山的观点涉及到中国社会乃至整个华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华人社会科学界理当作出全面回应[1]。其后, 学者们通过理论考察或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对信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但至今仍未建立起普适的信任认知模型。本文拟从信任结构的视角出发,初步建构分析中西信任不同的理论模型,探究形成中西信任不同结构的根本原因,并试图对上述问题给出自己的解答,以期有裨于信任结构和中西社会信任比较的研究。

      一、有关信任链、信任圈与信任网

      对信任结构的关注在信任研究中居于重要地位。韦伯认为,信任有两种方式,即特殊信任和普遍信任。前者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后者则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他认为,中国人的信任行为属于特殊信任,其特点就是只信赖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他人,而不信任外人。郑也夫从信任的结构上将之分为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人格信任就是对某个具体人物的信任,亲族、领地、同乡会、行会中的信任都属于人格信任;系统信任则指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2](P5)。李伟民、梁玉成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中国人信任的结构和特征,其结论是:中国人根据双方之间的人际关系所确定的有选择倾向性的相互信任即特殊信任,与根据有关人性的基本观念信仰所确定的对人的信任即普通信任,二者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或相互包容,而是各自独立无明显关联[3]。不过,上述讨论的与其说是信任结构,不如说是信任的不同种类。因为这些概念所描述的基本上是信任的不同种类或表现形式,而非信任结构本身。

      《现代汉语词典》对“结构”的解释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或“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4](P697)。有据于此,信任的结构即指信任各个部分的排列方式或组合形式。尽管这并非关于信任结构的唯一定义,但它毕竟为深入解析信任结构提供了一个思路。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抽象的一种关系和活动,其各个组成部分固然较难把握和清晰界定,但它们总会遵循一定的逻辑,从而被加以区分,形成对信任结构的各种认识。从信任发生、传递的规律来看,信任至少展现出链、圈和网三种结构。在此意义上,信任链、信任圈和信任网是社会信任的三种结构形式。

      所谓信任链是指信任在人际传递时的链状形态。信任在个体间进行人际传递时,就通过这种关系把多个个体联结起来,形成信任的链状结构。中间的每个个体都是链中的一个结或节点,每个结能否把信任传递下去是决定信任链长度的主要因素。此时的信任传递也就是人际间的信任。信任链最大的特点就是信任的多次线形传递。信任链通常存在于社会距离远从而不易直接发生信任行为的个体之间。无疑,社会距离的远近及其对信任程度的影响是与该社会的结构和文化紧密相关的。在开放、流动和普遍交往的社会中,个体间信任的建立较为容易,很多情境下可以直接发生信任而不需要借助于信任链,即使需要信任链,其长度也不会太长。在封闭、凝滞和交往狭隘的社会里,陌生的个体之间直接建立信任的难度较大,必须通过信任链来建立。同时,在信任链上,信任传递的方向不具有选择性,或者不会因信任关系性质变化而致使信任链终止或断裂。这一点与信任圈有所不同。此外,信任链之间是相互交叉甚至部分重合的。质言之,信任链概念反映的是多次线性传递的信任关系。

      所谓信任圈是指信任在社会圈内传递所形成的圈状形态。社会圈即各种社会群体圈,比如血缘群体、地缘群体、情缘群体、同兴趣群体、同经历群体等。在该群体圈内,信任为所有或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并相互传递。信任圈最大的特点是清晰的圈状界限。信任之所以能在各个群体中形成圈状结构,就在于这些群体与群体外有着明确的界限。圈状信任通常传递至这一界限为止,因为透过这一界限的将不再是与此群体性质相关的信任。或者说,信任圈指的是在一个群体内形成的与该群体性质有关的信任结构,信任圈概念概括的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相互传递的信任关系。其次,信任圈的信任传递具有选择性,即信任行为发生总会与该群体相关。而那些与群体性质无关的信任关系则不在信任圈范畴之内。一般来说,特定社会群体中除了信任圈范畴内的信任行为以外,还有别的信任行为。而且,该社会圈不可能不与圈外发生别的信任关系,信任传递不会就此为止。也正是透过群体圈的信任传递才建构了由信任链和信任圈所组成的信任网。所以,信任圈之间也是相互交叉或部分重合的。不过,一个信任圈相对独立的基础在于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群体的特定性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