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专题讨论)

——1.伦理要面对现实生活——2.重视人伦,解构三纲——3.儒家伦理的形而上追寻——4.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5.儒家伦理的当下境遇问题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 (2006)09—0042—11

      伦理要面对现实生活

      韦政通

      韦政通(1929—),男,江苏省镇江市人,曾受聘中国文化大学(台北)教授、清华大学(新竹)中国哲学主讲人及历史研究所博士生指导、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导师、中山大学(广州)讲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伦理不是只靠讲说或关在书斋里讨论所能济事的。伦理学说需要直接面对社会,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思考道德问题的时候,要走出死胡同,不要总是围绕着传统的命题思考,因为那样做,是很难真正碰到现实问题的。我举一个例子。《管子》里面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中国人都知道的。意思是,大家的生活好了,就知道荣辱了。一个社会如果太贫穷,最想要的就是富有;富有了以后,就想像道德水平一定会慢慢提升起来。事实真的这样吗?根据相关统计,现在中国有两三亿人生活过得不错,照理说衣食足了,应该知道荣辱了,但为什么现在还在提倡荣辱观呢?现在的实际情况刚好相反,衣食足了以后,道德却江河日下。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不能根据传统的道德伦理思考问题,因为现在道德的命题和道德的性质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再举几个例子,略作说明。

      第一种情况,“价值观的混乱”。旧的价值观我们没有完全丢掉,新的价值观也不是完全没有,新旧纠缠不清,成了一种混乱。比如,年轻学生要自由恋爱。自由恋爱是新观念,但是要知道自由是有责任的。如果你主张自由恋爱的话,你就不应该向父母要得太多,因为父母不替你做主。以前父母做主,父母要负的是一辈子的责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要负担一辈子的代价。现在恋爱自由了,自由恋爱,父母是没有责任的,既然无责任也便没有了相应的义务。你不应该向父母要求什么。可是现在年轻人新的也要,旧的也要:新的要自由恋爱,旧的还要向父母要钱。这就是新旧混杂,价值观的混乱。

      第二种情况,“道德的无政府状态”。这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不只是在内地,在台湾也是一样。什么叫“道德无政府状态”?概而言之,就是根本不知道“是非对错为何物”。根本没有是非对错,这就是道德的无政府状态。这方面的具体的例子是举不完的。我们现在的道德问题非常复杂,以前可能根本想不到。

      第三种情况,“道德的冷漠”。道德冷漠是什么意思?就是根本不把人当人看。在文明社会中,如果听到马路上有车祸,人们内心会非常痛苦。现在则不然,如果发生重大灾难,大家就在看戏,大家冷漠。冷漠不是现代人才有的病,但是应该说冷漠在现代是更普遍了。古代人也有冷漠,但古代人对陌生人冷漠,对家族范围内的人不会冷漠,非常热情,乐于助人。众所周知,道德的表现就是热情,乐于助人。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你要随便乐于助人,随便热心,会自己倒霉。现在的孩子去上学,母亲常常会告诫他在马路上千万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因为现在到处都有骗子。本来,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互助应该是基本的社会道德,但现在这种道德的网被撕掉了,所以人的冷漠也是有原因的。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自然不止这些,但这些都是主要的表现。面对这样的情况,伦理和伦理的教育应当怎么办?我想谈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育,要能激发人的内在的爱的潜能。过去的传统道德是给人一种约束。这自然是伦理的社会功用之一,但是伦理的基本价值其实不在这个地方。伦理的基本价值主要在于激发人的爱的能力。真正有价值的伦理道德教育,其最重要的任务正是激发人的爱的能力。这个社会如果让爱一直慢慢丢失掉,变成人吃人的社会,那么生活于其中的人活得还有什么意义?且不说团体、社会,现在的不少家庭因为无爱而闹离婚,爱的能力逐渐在丧失。所以,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就是要能够激发人爱的能力。

      第二点,学会容忍差异。我们应该学会容忍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一点不容易,因为中国地方太大,不要说跟外国了,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以后要学会容忍这种差异,要尊重差异。这是多元化社会应该培养的一种心态。

      第三点,发挥典范的作用。道德永远要靠实际的典范以身作则,如果没有人的行为来印证,道德就只是教条,就不会有力量。所以,有典范,道德才能够有效,这是从孔子开始就非常强调的。是榜样而不是伦理的教条能真正感动人,这是万古常新的道理。现在非常缺乏这样的典范,所以道德的教育就没有力量,缺乏说服力。

      第四点,要努力发挥青年的潜能。一个好的社会,一定要让年轻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在一个能够发挥潜能的社会中,人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必要的事情去做,人的压抑就少,犯罪也因此会大大减少。所以,好的社会一定要让年轻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潜能的人是不容易犯过的。这既是把握社会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同时也是挽救道德所应努力的方向。

      第五点,要努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道德一定来自健全的人格,这个命题非常容易了解。那么,培养健全的人格靠什么?要靠德、智、体、群四育并重。现在尽管学校里开设了很多德育课,但缺乏实效。智育也不健全。我们重视体育是明星式的,是在运动场上竞争用的,并没有唤起对全民体育的重视。“群”则是群育,而中国人最缺少过团体生活的愿望和能力。要“德智体群”四育并重,才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六点,强调最底线的要求。当前问题很多,很多要求做不到,但是有一个最低的要求应当能做到,那就是希望中国人的公德心多一点,守法的精神好一点。如此最低的要求,其实并不容易做到。现在中国人常常讲文明,要求文明说明缺少文明,缺少文明就是缺少做人的起码条件。看看人们是怎么过马路、怎么开车、怎么随地丢废弃物的?希望我们至少能在最起码的文明条件方面改善一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