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862(2006)02-0035-05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相对发达的西方世界,都面临着一些道德失范、身心失落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提升个体的道德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更好地促进人类道德建设,是值得我们伦理学工作者深思的重要现实课题。本文尝试就此做一些探讨,以做引玉之砖。 一 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个体道德内化 伦理学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的内化。道德内化可谓伦理学研究的“牛鼻子”,也是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所在。而整个人类的道德建设则是由单个道德主体的道德养成构成的,因此,也可以说人类道德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个体道德内化。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内化(internalization)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E.Durkheim)等人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① 所谓道德内化(moral internalization)实际上就是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的过程,也就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道德选择和认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② 在这里,社会道德是构成个体道德的本质内容,个体道德则是经过道德主体过滤了的社会道德在其身上的内化。③ 一般认为,个体道德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与自律相统一的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个体道德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带有强制性的道德义务向自觉性的道德良心转化,进而形成、完善和升华价值目标的过程。在他律阶段,道德责任和道德价值主要取决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是作为一种义务性的要求出现的,并非出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意向;在自律阶段,道德就表现为出自道德良心的自觉行为,成为个体对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意识;在他律与自律相统一阶段,道德扬弃了他律的外在性和自律的主观性,实现了良心和义务的统一,完成了个体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完善。④ 在这三个阶段,道德良心的形成是关键的环节。个体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经过不断的道德反馈和自我道德观念调节,逐渐使外在的各种道德要求、价值理念等在其意识中积淀而形成道德义务,从而凝结为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相对稳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这就是道德良心。道德良心标志着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转化的完成。而这种根本性转化的实现,是以道德内化为桥梁的。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质变点,是达到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在形成个体道德品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同时,道德内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体的道德心理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道德理性、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在道德内化的进程中,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功能,促使、推动着个体道德内化的完成。“从道德理性过渡到道德情感,可以帮助个体形成对于某种道德规范的坚定的、稳固的信念。……道德信念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固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牢牢地植根于个体的心理土壤之上。”“道德信念一经形成,就使个体在情感上具有了对于道德规范行为的强烈的亲和力,以及对于不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强烈的拒斥力。道德信念是个体行为的精神支柱,凭借这一支柱,个体就会坚定不移地从事道德规范行为。”⑤ 而道德意志使得个体能够自觉地根据反复的自我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所确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调节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修正原有的不良道德体系,从而实现道德内化,完成道德良心的自我确认。因此,道德准则内化于个体内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的道德规范经过道德理性的认知与个体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相融合,并通过道德意志的力量来实现的。⑥ 道德内化过程,也就是外部向内部、客体向主体、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转化的过程。而不管人们采取什么办法,这一过程都是紧紧围绕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主体内在的道德良心这一主题进行的。 社会道德总是由一个个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人格体现出来的,因而,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实质上是个体的人的道德建设问题,即由“自然人”向“道德人”的转化问题。而一个人要实现从“自然人”到“道德人”,从他律的“道德人”到自律的“道德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人”,⑦ 就必须经过道德内化这一关键环节。 二 道德需要和动机是个体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和发轫点 那么,个体道德内化的内驱力在哪里?什么是个体道德内化的原动力或发轫之处? 一般来讲,道德内化的驱动力有两种:一是主观动力,即个体道德内化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这是内在的动因;一是客观动力,主要表现为社会的舆论压力、行业的道德氛围、家庭的道德风尚和道德教育方式等,这是外在的动因。这两种动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个体的主观愿望是推动个体道德内化的主导因素,虽然它一部分最初来自于与他人交往的社会关系的刺激,但无论如何它都是由个体的道德动机所引发的。也就是说,主观愿望和内驱力来源于个人的内在动机,有了动机才有内在动力;只有道德内化动机的内因得到激发,社会评价、教育灌输等外部压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内在动机因素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