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原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廖小平,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长沙理工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哲学博士。(长沙 410004)

原文出处:
科学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的变迁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这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这些变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转轨、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以及主体意识的觉醒等密切相关。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字号: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所构成的两两对应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1.主流价值观发生了一定变化

      首先有必要厘清两个人们通常忽视或者混淆的概念: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人们在使用“主导”这一概念时,总是将“主流”概念暗含于其中;或者,直接将“主流”概念等同于“主导”概念,例如,在使用“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时就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然而,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是有明显区别的。所谓主导价值观,就是一个社会占主导或统治地位、对社会其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具有引导和规范作用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通常是官方所倡导的价值观,它对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凝聚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主流价值观,则是指一个社会大多数民众所信奉、或者说对社会大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价值观。此外,人们通常用价值导向和价值取向来描述一个社会的价值状况,但如果不同时使用“主导价值观”和“主流价值观”这两个概念工具,那么,就不能完整而准确地反映一个社会价值观状况的全貌。一般而言,“主导价值观”的存在及其作用,是“价值导向”得以可能的前提,即主导价值观就是具有导向作用的价值观,或者说,价值导向就是由主导价值观所引领的;而“主流价值观”则是对价值取向既在数量上又在方向上的一种标示,即一个社会指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为社会相当数量的民众所信奉的价值观,或者说,各种价值取向(既可以包括主导价值观也可以不包括主导价值观)的大体一致,就是“主流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一致、矛盾、对抗等多种表现形式。当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处于一致的时候,这个社会就会是一个和谐和稳定的社会,反过来说,一个社会是和谐和稳定的时候,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往往是一致的。但是,不管一个社会是多么和谐和稳定,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总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尖锐对抗,那么,这个社会就必将不会稳定,甚至有崩溃的危险。还有一种情形需要特别指出,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完全合一,或者说只有主导价值观而没有主流价值观,这种情形往往意味着社会处于不正常和高压状态,它恰恰潜伏着极端不稳定的因素。

      根据上述分析,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的,而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则完全处于被排斥的地位,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处于绝对同一的状况。这种状况确实隐藏着社会危机的因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价值观实现了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的变化、从整体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的变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共存的变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仍然坚持以一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并以这些价值观作为社会各种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排斥其他各种合理的价值观的存在,相反,这些具有价值导向作用的主导价值观与其他各种合理的价值观能够相容共济;同时,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对社会大众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们一方面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又与主导价值观处于“互动”、“融合”、“共存”、“并重”的关系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虽然社会主导价值观并未发生什么变化,但其主流价值观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不断地由矛盾状态向两者的一致趋近。而实现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一致,防止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和对抗,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2.两两对应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的变化;从整体价值观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的变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共存的变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变化。① 这些价值观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之中,一方面构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却又存在着某种紧张状态。

      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从一元价值观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互动的变化,但是,作为社会所倡导的一元价值观与其他各种价值观之间却又不时出现某些不协调。由于价值主体、价值标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多元化,自然就会出现这些多元价值观对主导社会价值观的一元价值观的冲击,而社会所主导的一元价值观必须合理引导甚至必须控制其他各种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在社会转型时期,“一元”与“多元”的张力关系将会长期维持下去。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张力关系,在理论上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是否应该仍然作为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基础;个体意识、个体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是否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性,或者说是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否应该并何以能够整合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正处于一种难舍彼此的状态。在实践上则主要表现在个体价值观容易导致个人主义以及个人主义对整体价值观和集体主义的侵蚀,而集体主义作为有着深远传统且曾经深入人心、现在仍然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核心的价值观,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它将在重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出现了较明显的世俗价值观淹没、消解理想价值观的趋势,功利主义等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观开始对中国社会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消费主义既作为一种价值观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当代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的影响日渐明显,但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和执著并未就此减弱,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涌动着对生活意义的追问和对超越世俗生活的理想的追求。与此相关的是,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物质欲望空前增强,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空前提高,人们在心灵深处力求实现物质欲望和需求与精神生活的和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