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15(2006)02-0001-05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历史性转变,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这也就是有些人常说的“时代转型”或“社会转型”。这个转型不但意义重大,而且极其深刻。它不但指物质方面的巨大转变,更是人们自身的巨大转变,社会关系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精神面貌的重大改变,其中也必然包含着道德观念和习惯的重大改变;没有这种道德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所谓时代或社会的转型不但不算完整,而且也无从实现。我们当前普遍开展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就是推动时代变化,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使命在道德上的努力。当前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当然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纠正见利忘义、损公肥私和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行为,尤其是要反对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但是千万注意不要忘记还有一条,就是我们必须改造和提升小农伦理。对于全体中国人民来说,也许这是一个在道德建设上更艰巨、更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更重要的任务。 什么是小农伦理?所谓小农伦理就是指在农业社会里,人们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和生活范围内,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劳动时所形成的一些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主要体现在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身上。小农伦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人类在历史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生存,发挥过重大的,甚至是积极的作用,它至今仍然在中国的大地上徘徊,深藏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不管是不是自觉自愿,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承认,我们都是农民的子孙,血管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身上也必然因袭着或多或少的农民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说起来我们中国人对于小农伦理的感情,真是又爱又恨,欲罢不能,斩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不但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一向以农立国,真正开始发展工业化不过百年,而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的发展变化又远远慢于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毕竟它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相距甚远。我们的祖辈都是在它的日夜浸润下成长起来的,而且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农民不但至今仍然有九亿之多,占据着人口的大多数,而且小农伦理以极大的侵蚀力,蔓延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阶层,甚至每个公民身体里,即使是在先进的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头脑里,也难以避免农民道德观念和习惯的烙印。因此,改造和提升小农伦理,决不只是少数人的事,也不只是农民的义务和责任,事实上它是我们全中国、全民族的大事,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责任。 怎样从本质上去认识小农伦理,它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我们需要改造和提升小农伦理?带着这个问题,我又重新拜读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① 上的有关重要论述。凭书上的印迹看,上次我读这本著作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如今脑子里只留下一点儿淡淡的记忆。当我今日重读之时,特别是带着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问题来读时,我再次被其中的深刻内容所吸引、所震撼,突然发现,这里真是个丰富的思想宝库,马克思对于小农和小农伦理的分析太精辟了,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马克思说:“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这种隔离状态由于法国的交通不便和农民的贫困而更为加强了。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另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简单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的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当然马克思认为这个概括不包括全体农民,只不过是农民中的一部分,他说,以上所指的“不是革命的农民,而是保守的农民;不是力求摆脱其社会生存条件即小块土地的农民,而是想巩固这种条件的农民;不是力求联合城市并以自己的力量去推翻旧制度的农村居民,而相反,是愚蠢地拘守这个旧制度,期待帝国的幽灵来拯救自己和自己的小块土地并赐给自己以特权地位的农村居民。……不是农民的开化,而是农民的迷信;不是农民的理智,而是农民的偏见;不是农民的未来,而是农民的过去”。 马克思当然是对的。农民是个非常复杂的阶级或阶层,对于他们的成分、特征,对于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各个不同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有一点似乎也应当承认,即农民都是从事小生产经济活动,维持着简单、分散的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为“小农”就是这个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人数少,力量小,也没有任何轻视的因素在内。对于小农而言,不同的阶层在不同时期的政治态度上可以不同,但是他们在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落后的、保守的农民的许多道德局限性,即使革命的农民、开化的农民也以难免,这是可以肯定的。毕竟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而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比较政治态度等方面,是深入、更稳固,也更难被其他条件所改变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依据唯物史观对小农及小农伦理的科学分析,今天看来都是深刻透辟、精彩绝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