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和发展中国经济伦理学必须破解的若干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乔法容,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郑州 450002   乔法容,女,河南财经学院哲学与社会学系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研究员。

原文出处:
中州学刊

内容提要:

经济伦理学交叉学科的特征,产生诸多新的研究课题。我们应该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索:经济伦理学如何将开放的经济学与开放的伦理学有机结合,如何解决经济目标与道德价值间的冲突,发展中国经济伦理学的目的性是什么,以及如何系统建构经济伦理理念和规范等。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1—0121—04

      经济伦理学是以伦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干学科而构建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因为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它给学者提出了诸多新的研究课题,如经济伦理学如何将开放的经济学与开放的伦理学相结合,经济目标与道德价值要求如何进行整合,经济伦理学学科的目的性是什么,经济伦理理念和规范从何而来等等。这些问题既关系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又是当代中国现实经济生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合理阐述的问题。

      经济伦理学:开放的经济学与开放的伦理学

      自亚当·斯密以来,围绕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解曾发生过多方面的争论。“亚当·斯密问题”,也是近年来国内从事经济伦理研究的学者关注的话题。之所以引发如此的讨论,主要由于他对道德世界与经济世界研究的不同观点,如看似矛盾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伦理学不同的逻辑起点,利己与利他次序的孰轻孰重等。而争论涉及的一个深层问题就是,伦理学与经济学学科之间是相互开放的还是相互封闭的?

      西方经济学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是”与“不是”的问题,规范经济学研究“应当”与“不应当”的问题。“应当”“不应当”属于价值判断的一种,伦理分析自然得到重视。实证经济学被誉为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但由于其主张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互分离,受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甚至于批评。如199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正确地指出,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不仅造成了经济学的贫困,也造成了伦理学的贫困。① 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的严重的贫困化现象,是因为忽视“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严重淡化了伦理学的方法。“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不仅在理论分析中回避了规范分析,而且还忽视了人类复杂多样的伦理考虑。经济学所关注的应该是现实的人,但在经济学模型中,却假设人类的行为动机是单纯的、简单的和固执的,以保证其模型不被友善或道德情操等因素所干扰;现实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冷静的理性范例则充满了教科书。因此,现代经济学把理性行为等同于实际行为已经招致了大量公众的批评。显然,这是学科立场的重大变化。

      关于这一点,国内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在其著作中列出了七个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②, 并在另一本著作《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中提出如下观点:“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也是法律所替代不了的。”他把道德调节形象地称之为“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调节”③,这就是对伦理学开放的经济学意识。因此可以说,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的伦理问题,以及对规范经济学的承认,实际上是对经济活动中“应当”与“不应当”的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承认,也即对伦理学的认同和开放。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隔阂加深,也造成了伦理学的贫困,现代伦理学也应该且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学科视野。现代伦理学的研究应该借助于经济学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如经济学在研究社会的相互依赖性时所使用的实证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此外,更重要的一点是,现代伦理学对经济生活领域中“应然”的研究,也必须植根在经济事实和经济规律基础之上,也即“实然”的基础之上,将经济全过程的把握作为构建学科体系的基本依据,从而把“实然”与“应然”、“是”与“应当”、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辩证统一起来。从世界经济伦理学学科的建设现状来看,伦理学对经济学的开放,已成学界共识。国际经济伦理协会主席恩德勒提出:“我主张伦理学和经济学的正确关系是一种合作的模式。这种模式视伦理学与经济学为相互依赖的两门学科并具有相等的价值。”④ 美国学者理查德·狄乔治认为, 这领域应由伦理学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来定义。这些见解是值得重视的。总之,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相互开放的学科意识,日渐走向主动与自觉。

      经济伦理学如何解决经济目标与道德价值的冲突

      经济伦理学如何解决、以及怎样才能整合它必然遇到的经济目标与道德价值的冲突,可谓学科的难题之一。

      经济要求与道德要求、或说经济目标与道德价值的冲突,是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这是由经济伦理问题的学科交叉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应自觉地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作为一门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学科,经济伦理学还必须以开放的意识关注社会伦理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遭遇经济与道德间的价值冲突。

      解决经济与道德冲突的具体方案,陆晓禾概括为三种观点:一是绝对排斥模式。或只服从经济要求,或只服从伦理要求,两者处于相互对立的态势。二是目的—手段模式。或经济是目的,伦理是手段,或经济是手段,伦理是目的。西方一些哲学家大都赞同伦理要求优先。三是等同模式。经济要求即伦理要求,伦理要求即经济要求,如对效率的评价,有效率的经济行为,既符合经济要求,也符合道德要求。如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要求,也符合企业道德要求。⑤ 应该说,三种说法均存在偏颇之处。

      先就经济要求与道德价值的特点进行分析。经济要求是就经济范围而论的,它舍弃了一些因素,如经济学中的效率范畴,它指资源的有效使用与有效配置。通常人们所说的效率增长就是:较少的投入生产较多的产出;或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提高、资金利润率提高;或表现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等。在经济学中,效率的高低是根据资源配置的变化来计算的。可以这样认为,经济要求带有相对的独立性、单一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与经济相比较,道德要求或道德价值的判断,涉及的方面与因素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它的视野扩放到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里查德·狄乔治认为,经济伦理学是这样一个领域,它论述在拱形框架中解决和处理的一套相互关联的问题,这框架不是由任何一种伦理学理论——康德的、功利主义的或神学的理论而是由系统的互相依赖的问题所提供的,这些问题可从种种哲学的、神学的或其他观点来研究。恩德勒提出四个圆圈的观点,他把社会领域划分为经济、社会、环境、政治四个圆圈,经济圆圈与其他圆圈重叠部分即是经济伦理学的对象领域。这些观点都是十分有益的。道德价值与经济目标不同,它已扩展到社会领域,并必然地被纳入综合的社会价值体系之中。因此,道德价值的评价,不仅范围广,关涉因素多,而且往往带有相关性、全面性和终极性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