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的主导经济范式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使个人的独立性、个性价值和自我意识极度张扬。因为市场经济的第一前提就是造出无数利益相对独立的经济行为主体。由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设计是“经济人”,因此市场经济的利己性要予以尊重。如果利己性要得到尊重,那能否任其发展?如果不能任其发展,那么怎么办?是否存在一个可以将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公众利益相结合的桥梁。18世纪的道德哲学家曼德维尔在其《蜜蜂的寓言》中给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他强调:要实现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恶德”与“公众利益”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需要政府适当地发挥作用。“私人的恶德经过老练政治家的妥善管理,可能被转变为公众的利益。”[1](P8) 不过这种作用必须是双重的:既要激发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热情,又要能扼制住个人的这类行为转化为犯罪。曼德维尔认为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是:帮助人们形成一种能释放出公民的所有生产性能量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包括:使财产得到神圣不可侵犯的保护,让所有的人都享有平等的优惠,不允许任何一个人违反法律,但允许每个人自由思考。制度还必须对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施以某些限制,必须形成一种能有效抑制个人利益至上的规定。本能总是使人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一切东西,并促使他对他可以触及的每一种东西都提出要求。因此,必须形成一种既能促进又会合理引导利己冲动的制度。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中,他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就是:不是人之善,而是制度使得坏人也可以为大众的福祉服务。确立什么样的制度以及如何实践这些制度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制度的公正比个体的善更重要,更基本,好的制度会使坏人也可为大众的福祉服务,坏的制度会使好人也变坏,使人性中恶的倾向泛滥成灾。 二、制度和制度设计的人性预设 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2](P333) 制度“好”和“坏”的问题也就是制度伦理的核心问题。“制度好”意味着制度不仅是健全的,完备的,而且是公平的,公正的,是符合正义原则并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丹尼尔·贝尔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写到:“一切社会制度若要得到广大民众最大的支持,必须拥有为全社会所接受的,行使社会权威的道德正当性。”[3](P124—125) 否则,就会引起民众的不服从、非暴力反抗直至发动市民社会“革命”以重建合法性权威和合理性制度。“制度不好”则意味着制度是不健全的,不完善的,甚至是不公平的,不公正的,因而不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守的。制度好的结果是导致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的结果是导致好人不能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爱尔维修也指出:“当人们处于从恶能得到好处的制度之下,要劝人向善是徒劳的。”[4](P633) 因此,制度建设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来说起着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依托和突破口。一种更能体现人伦精神和道德文化的制度安排是现代道德代替传统道德的生长点和生长条件。 那么,什么是制度,制度设计的人性预设又是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C·诺斯将制度定义为:“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它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力,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所组成”。[5](P27—28) 通俗地说,制度就是一种游戏规则,亦即约束和激励人们行为的规则。它包括政治法律、规章、社会习惯及道德等。既然制度就是一种游戏规则,为什么需要这种规则,对制度的设计中隐含着什么样的人性预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察制度的人性预设,从而在人的本性层面深入把握制度的重要性。 1.人在本性上是自我保存的动物。人的自然性表明人的存在首先必须拥有生命,而拥有生命,人就必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就是说,在有限的社会资源面前,人总会从保存自我、维持生存的角度来判断、抉择和行动,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的多些或少些。”[6](P60) 人性中的恶或者说自私自利的本性被许多思想家视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曼德维尔认为,个人对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追求,是导致社会繁荣的真实原因,人类的恶德是人类成为社会性动物的主要根源,是一切贸易及各行各业的坚实基础,是一切艺术和科学的真正起源。而人性中的恶,在康德看来,就是人的“非社会的社会性”即人的自私本性,是一种阻力;但正是这种阻力,才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没有人的自私本性”,“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和谐、安逸和互亲互爱的阿迦底亚式的牧歌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在他们的胚胎里,人类若是也像他们畜牧的羊群那样温驯,就难以为自己的生存创造出比自己的家畜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来了……没有这些东西,人道之中的全部优越的自然禀赋会永远沉睡而得不到发展”。[7](P116) 尽管把人性看成是恶或利己的只是一种对人的片面认识,但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自我保存或自私利己性是人最强有力的本能冲动。这种本能冲动使人与人之间在有限的资源面前,难免产生利益斗争与对抗。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体的需要,动机和目的的不同,因而利益也就不同,利益的不一致必然导致冲突的发生。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人由于本性中的自私、虚荣、占有欲等,在实现其个体意识时,总会出现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人们谋求对他人的控制,但不希望自己为他人所左右。人们知道在社会中应遵循一定的秩序,但一旦有可能,就把自己看作例外。人们既追求与他人的合作,又处处设防,惟恐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人与人之间不得不处处相互竞争。但这种竞争和冲突并不排斥人们之间基于自利的合作,特别是当合作对双方都有利而冲突对双方都有害时,人们必定会选择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