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冲突与和平问题没有被专门提出过。但是诸子学说有许多内容涉及冲突与和平问题。先秦诸子绝大多数都不赞成武力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好像只有韩非主张力强则攻人,是一个例外。诸子不赞成武力,各有不同的立场和理由,这些立场和理由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道德主义的,以儒家为主,包括墨家;一种是妥协主义的,主要是道家。所谓道德主义,是在所有的冲突情境中,包括人与人冲突和国与国冲突,采取进取姿态,积极解决矛盾,不肯回避退让,但解决矛盾的手段不是武力而是道德,相信道德的力量可以化解本来需要武力面对的冲突。所谓妥协主义,是在冲突情境中主张退避和相互妥协,以此消解冲突,这一派理论后期的发展,有主张不同理念、习俗的人类集团相互容让共存的多元主义理想。(注:道家思想比较复杂,老子主张“无为”、“守柔”,虽然有和平不争的意思,但同时又是提示一种低姿态取胜的策略,实质上仍然是在冲突情景中主张要有胜负的了断,只是更注重技巧。主张退避,相互妥协,乃至主张多元共存,似乎只是庄子代表的一个支派,文献见于《庄子·齐物论》和西汉的《淮南子·齐俗训》等篇,而且观点不甚明确。)相比之下,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理想要比道家的妥协主义和平理想系统完备,对后世思想发展的影响也大得多。本文即对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理想加以探讨。这是一个从未被注意的问题,本文是初步的工作,希望能先理出基本的思想线索。 一、西周至孔子:一元主义与以德服人 儒家的道德主义和平理想,与中国古代一元主义的政治传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政治传统的由来,然后才能了解儒家以道德力量化解冲突立场的背景与渊源。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人打败商王的军队建立新王朝以后,提出“天命”论以解释他们的胜利。他们说,天是高高在上支配一切的,但是天并不偏向人间的任何族姓集团,天意公正无私,根据人们的“德”来取舍。有“德”的族姓集团,天便降福于它,授予它统治天下四方的王权。反之,已获王权的集团如果不能保持他们的德,放纵淫逸,天便会降下祸难,剥夺它的王者地位和权力。(注:文献见《尚书》周初诸大诰,《诗经·大雅》诸篇,若干铜器铭文如“何尊铭”、“毛公鼎铭”等。其中的内容为一般学者所熟知,故此处不引证原文。)这个混宗教与伦理一体的理论成功地帮助周人稳定了新建的政权,鼓励了周人的信心和奋发的锐气,同时也使失败的殷人(他们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最终接受王权已失的事实。 天命思想的出现,与古代中国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权力格局有关。中国的地理环境,东面是大海,西面是崇山,北面是苦寒的草原,南面是溽热的湿地,中间的大片平川虽有河流山脉阻隔,但不构成太大的地理障碍,因此政治权力容易长期集中。(注:关于中国古代长期保持统一王权的问题,学术界有诸多不同看法,有人持水利灌溉说,有人持北方游牧民族压力说,有人持汉字文化说,还有其他诸种说法,迄今并无统一意见。本文只提地理环境,不及其他,不涉入这方面的争论。地理环境是最基础的条件,无论持哪一派说,均不能不从基本地理环境说起。)在这个地理环境中,黄河中游(今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和中北部)为最早发育成熟的农垦区,地理位置又在中间,东西方的强大氏族集团便有向黄河中游发展、争夺中原中心区的行动趋向。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夏族占据黄河中游,建立第一个控制“天下”(即古代地理四限之内)的王国;约四五百年后,商族由东西进,打败夏人,接着占据黄河中游建立新王国;再过约五百年,周人又由西向东进入中原,取代商人建立新王国。(注: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说的就是这个情况。司马迁未说到夏,夏都建于何处至今不能肯定,但不出山西南部或河南西部,地处“三河”区肯定没有问题。)正是这个若干氏族集团争夺黄河中游,而夺得黄河中游即可建立统一王国的政治格局,使周初人提出“天命”政治观。天命观以两条经验为基础,第一,黄河中游是天下政治中心,不可能存在一个与黄河中游王国并立的权力体系。这一经验派生的观念,从此摧毁了中国政治史上若干政权并立的正当性基础,使从事统一的所有努力(包括和平的努力和军事的努力)具有正当性。第二,占据黄河中游掌控天下者不会永远不变,“天命”总是会转移,中国没有绝对不变的帝王家族(如日本,俄国那样)。这一经验派生的观念,使起义者挑战王权具有正当性。 西周天命论奠定了中国古代一元化政治思想的基本格局,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某种根源性的预设。先秦诸子的主流均持反战立场,却不赞成妥协退让、多元并立,根本原因盖在于认同一元政治的预设。从和平思想的角度看,周初天命观尚无反战性质,这一思想同时赋予中央王权进行统一战争和造反集团进行改朝换代战争以正当性。但是天命思想主张有德者才能获天意支持,而有“德”的中心内容又是善待人民,由此开启了道德优先于武力的思路,正是这一思路为后来儒家发展出以德服人(以道德取代武力)作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