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6)05—0048—05 一个半世纪以前,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的开篇,马克思、恩格斯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P271) 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幽灵般飘游了一个半世纪,也引起了一个半世纪的争论。在哲学发展史上,迄今还没有哪一个哲学派别能够如此持久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能够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西方走向东方,从一国走向世界,从一个世纪走向另一个世纪,并仍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在实践中产生、发挥巨大的影响。在哲学发展史上,也没有哪一个哲学派别能够如此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风雨历程:它有过辉煌,也曾陷入过深深的低谷;它赢得过、赢得了很高的赞誉,也曾遭受并仍时不时遭受形形色色的来自各方面的攻击。更没有哪一个哲学派别能够如此有勇气地进行自我批评,不断地在实践中补充、完善和丰富自己,并告诫人们不要把自己绝对化、教条化,而要把自己当作科学的方法、行动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界的一个奇迹。 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走出了低谷,步入了发展的常态,也必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放出自己的光芒。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会证实或确证詹姆逊的那句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 一 对于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来说,其发展都不是直线式的,都是在批判与反思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如此。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批判继承以往的哲学传统,还要批判来自和自己对立的理论及理论攻击者的挑战与歪曲,要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受到过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但后来又主动地批判、扬弃他们的哲学思想,把在他们那里以不同形式处于分离状态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点,从马克思、恩格斯所撰写的一系列著作的名称及其章节名便可得知,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的批判”、“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在对现实的无情但合理的批判中进行和完成的。《莱茵报》时期和《德法年鉴》时期的实践,1848年欧洲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长期的企业经营实践,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的追踪与分析,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回击与批判,等等,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得以创立,也可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形成的现实源泉。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僵化、教条化的理解与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一些人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而妄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抽象化。19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德国曾出现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教条化的恶劣风气,一些刚刚加入党内的青年人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地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运用它了”[2](P698),把唯物史观当作标签到处乱贴和套用。对这种错误的作风,恩格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告诫他们:“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作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2](P688) 历史进入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然而,尾随着这令人激动不已的胜利而来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挫折。20世纪2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当列宁带领全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布尔什维克党内的一些人不顾苏联的客观实际,事事时时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的,我们就不能做,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本本化,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成为了标签。针对这种情况,列宁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3]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因此,问题的答案不在书本之中,而在现实的实践中。苏联的社会主义正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变为现实。斯大林时期,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探索和经验——无论是对是错——都容易成为一种模式而被僵化、凝固。此后,随着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东西方纷纷建立,随着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苏联的探索和经验包括苏联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了一种凝固化的模式,在社会主义阵营中被照搬照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凝固成为写在教科书上的僵化的体系,成为人们随处粘贴的标签。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似乎是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终结。在此之前,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斯大林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使理论和行动都僵化了,但是,囿于僵化模式中人们自我感觉良好,而且理论和行动毕竟还存在着。这一次,存在了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轰然倒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随之丧失,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剧变弄得手足无措,而西方人却借此叫嚷: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失败了。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思想文化论争中,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属于“缺席者”,并且往往或明或暗地成为了“缺席”的“被告”,其形象任凭“原告”的言说随意涂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