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要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

——“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观点摘要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学术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关注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旨在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研究都经历了古代的整体化到近现代的专业化、学科化,再到当代的综合化的趋势。这实际上是一种学科范式交融,包括研究主题、研究论域和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过程。过去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当代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生产方式,这两种方式同时存在。二战后,学科高度分化,但融合也在加强。学科交融是新知识新理论产生的主要形式。反观中国哲学的研究也很有特色,学科研究的体制化、制度化,强化了二级学科的划分,制度上的因素更强化了这种特点,形成封闭的、垄断的知识研究方式。而国外更注重研究的整体性,以问题为中心。因此,无论是从哲学本身的思想形态、发展趋势还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形态,我们都有必要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的高度,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共同推进哲学发展和研究。此次会议希望通过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研讨来探讨目前哲学各学科在研究什么问题、研究中还存在什么问题、还应当研究什么问题。希望在交流中相互启发,转换研究视角,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究论题上相互交叉。鉴于当前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增强哲学研究的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从办刊的角度讲希望推动哲学批评和哲学评论。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对于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发现一个真正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起点,哲学的本性就是反思和批判,批判意识具体化就是问题意识。

      衣俊卿(黑龙江大学校长、教授):当前哲学发展本身面临着时代问题与哲学自身问题哲学发展本身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面临的时代问题,一个是哲学自身的问题。因此哲学需要两种意识,即批判意识和自我批判意识。每一个文明转折时期,哲学要改变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哲学选择的主题和问题域的改变;另一个是哲学自身方式和研究范式的改变。这两个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如果一种哲学在转变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文明时期,如果不能捕捉新的哲学问题,不能确立新的哲学主题,那它肯定落伍,这就是哲学在问题方面遇到的问题;而当一种哲学在转变的社会历史时期和文明时期,依旧用不变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来把握新的哲学问题和哲学主题,那就成为一种问题哲学。新问题新主题的捕捉和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哲学范式自身的自觉和转变是问题的关键。在过去的二十年,哲学在研究新问题新主题上进步很大。由于中西文化直接交流和对话的开放性,从马哲的角度看,人们已经从对外在的物质、自在的自然、客观规律性、给定的实在、超验的实体、普遍的真理等问题转向人、实践、主体性交往、价值文化等,特别是最近几年围绕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化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比如生态问题、正义、公平公正、道德重建、理性启蒙、现代性等问题的反思,中国哲学研究开始向生活世界回归,一系列新的领域,如实践哲学、交往哲学、发展哲学等等,在哲学研究新的问题域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这提供了两个可能性,一个是哲学真的能向生活世界回归,植根在这个时代的文明,关注人类重大问题,另一个可能是提供了一个让我们可以和现代西方进行文明和哲学直接对话的平台。就当前的问题说,我们捕捉问题很重要,但更多的是范式的转变,因此应该从哲学的问题和问题哲学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欧阳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哲学问题的实质与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链哲学问题实质的核心是价值和意义,这是和人的追求相联系的。人要求知,但在更大层面是要求善、求美,尤其是生存要求他们关心的是价值和意义。哲学必须以高度抽象、普遍化的方式去探讨,但其受到个人的、历史性、时代条件的制约。因此它必然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具体性。每个时代的哲学问题都会产生哲学的一个特点,可以把哲学思维的特点做两个概括:一是至极性,所谓至极就是追求极限。极限在知识的层面是靠科学来达到,而在精神的层面是靠哲学来追寻。哲学不断把理性精神推向前进。哲学的至极性会产生超越性,从至极到超越这是构成整个由古至今哲学运动的关节点。再谈谈关于当代哲学问题链的问题。对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实质是在人性的生存发掘和世界意义的探索与创造双向互动中展开的,一般说来,哲学关注的是直接的外部世界,外部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地向人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人类不断去发掘和探求的过程。而人对其外部世界意义和价值的创造必定有内在参照,即对人内在心理、人性结构的不断探求、追问和创造,两者构成双向互动的过程。由此当代哲学一系列问题的问题链就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大的方面:一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理性和非理性的互动。人的心理复杂,但大体可以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二者从来都是矛盾的,这也是人性内在发掘中最难解的问题。我们在时代进程中不断强化了理性,实际上又不断受到非理性的激励,或者理性的强化又抑制了非理性方面。二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社会上的对峙。为什么二者在生活和社会方面会产生对立,是因为人的心理结构向外部社会和生活领域的延展。三是世俗和神圣的矛盾和冲突。宗教生活是理解当代世界的一种重大关系,宗教在中国被忽视,但是它产生的影响和引起的问题是我们从未遇到过的。生活世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得以释放和实现得最广泛的领域。但生活世界若离开了神圣崇高和宗教信仰就会无目标。四是个性的自由追求和社会化世界化全球化。个性解放的程度要以人类尺度来考察的,制约我们个性、影响心理结构的是全球化、多样性和一体化的环境。

      任平(苏州大学教授):对问题的考察和对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刻原因打破过去僵化教条的体系性视域必须要首先回到问题,但是对问题是什么,怎样看待哲学问题还需要反思。问题是依赖于提问方式的:1、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提到怎样去看待问题。通常人们讲哲学革命时,把马克思的以感性活动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与旧的唯物主义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相对立,是批判过去的形而上学,但往往在这一批判的意义上讲超越了过去体系和形态的形而上学并不够。如果说马克思消解的只是它的解答层面,而非问题和提问层面,这种革命至少是不彻底的。但在此问题上马克思的更大意义在于提出了对问题的转换,他怎样解构、批判、消解问题的形而上学是我们应当注意的。2、应该回到问题本身,但关键是怎样回到。这就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个观点,即对问题的实证主义批判,我以为简单地回到现实生活的表象恰好是资本拜物教的一个前提。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怎样看待对问题的提法呢?首先,资本本身的存在是以物向化为前提。如果把物的关系当成哲学问题,最终会变成物化意识。研究社会本身需要有抽象力,且是对现存的事物进行一切无情的批判,这才是反思地发现现实问题中真问题的关键。其次,今天看待此问题,应当如何来坚持。马克思一生不仅是批判现存的一切,而且自我批判。这可以概括为反思的问题学的方法。第一他认为问题本身的提问方式首先是建立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而非直观的对现实事物加以把握,这是一个提问语境的问题;第二、把提问方式和问题本身高度合一,是马克思提问方式和路径问题;第三,资本从当年到当代的形态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主要问题域,当代马克思主义关注问题是资本如何走向当代,怎样成为当代形态,最主要的是全球化和知识化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