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批判·对话:哲学的功能与哲学家的社会责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敬东,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哲学由于承担着对现存世界的解释、批判、对话的不同社会功能,而应当具有多元的存在形态;哲学家由于承担着对现存世界的解释者、批判者、对话者的不同目标选择,而可以扮演多元的社会角色。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通过思想库、智囊团这一中介环节来展示、发挥其日益凸显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当代世界,在对话与合作已成为解决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风险的最有效途径的现时代,中国的哲学学者应努力把握、体现时代精神的特征和要求,理性地发挥哲学思想的多元功能,为构建和谐中国与和谐世界寻求哲学资源,从而承担起自己的学术责任和学术使命。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6-0018-07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何走出人们经常谈论的“失语”或“自话自说”状态,创造性地回应实践的要求和时代的挑战,是当前学界异常关注、经常讨论和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关涉到究竟如何认识、界定哲学的功能与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我们已经跨入的这个日趋开放的当代社会,无论就哲学的本性、功能,还是就哲学家的社会责任而言,如若宣称只能存在一种唯一的答案,从而把这样一个维度、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引向僵化和教条化,最终只能把哲学研究推向独断论的极端,甚至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值得认真记取的严重的历史教训。今天开放社会的确立,已经使我们对哲学的功能与哲学家的社会责任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越来越具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和眼光。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所发生的深刻而巨大的变迁,也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探讨进入到更加合理的立场。由此而论,当代中国的哲学由于发挥着对现存世界的解释、批判、对话的不同社会功能,而应当具有多元的存在形态,与此相对应,哲学家也由于承担着对现存世界的解释者、批判者、对话者的不同目标选择,而可以扮演多元的社会角色。

      一、内涵与功能:哲学是什么?哲学何为?

      对“哲学是什么”与“哲学何为”问题的探讨,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代,规定了“哲学是什么”与“哲学何为”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特征。显然,这是我们探讨哲学的内涵与功能问题的真正出发点。近30年来,国内哲学界对哲学的内涵与功能问题一直在探讨、研究和争论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早期教科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晚近教科书)

      (2)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哲学的功用就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冯友兰)

      (3)哲学的主题是命运;是人(人类、民族、集团、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哲学是在严格的自我意识支配之下的抽象思辨;哲学是科学加诗。(李泽厚)

      (4)哲学从本性上讲是一种情感态度,是对智慧的爱,是对智慧深沉而又炽热的情感,是理性的激情或激情的理性;哲学所关注的人类理性包括科学性和人道性,在认识和实践的运动中构成辩证统一;体现着人文精神的社会文化理想是哲学的活的灵魂。(郭湛)

      (5)哲学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人是能思想的存在,思想是人的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哲学探讨的首要目标是认识自我;哲学思考是最为自由的学术探讨;哲学是美好生活的向导。(张军)

      (6)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意识,是旨在达到批判意识形态的自觉意识。意识形态是哲学史发展的理论结晶,是当代人普遍的自我意识。(俞吾金)

      上述所列仅仅是国内哲学界有关哲学定义的冰山一角,也不是所列作者关于哲学定义的所有方面。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这里所论问题的实质。撇开第一种关于哲学的宏大、夸张、无边界、无限度的抽象定义不谈,就后几种哲学定义而言,它们主要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这个轴心加以展开。如果说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哲学所关注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使人成其为人,那么,人如何存在、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够使人成其为人的问题是同样重要的,甚至是更加现实、更加迫切的问题。在当代中国,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通过构建公平、正义与稳定的普遍法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来真正有效地保障和实现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自觉的哲学意识,以至我们的整个哲学问题的核心问题,很可能仍然要从对这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的探讨、研究和各种各样的尝试性的解答中,得到解释、理解和说明,并由此确立、赢得自己的生存根基和未来命运。“哲学是什么”与“哲学何为”,在本质上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如果哲学不是离开社会实践和时代要求的纯粹理论,那么,“哲学是什么”,归根到底就存在于哲学的何为之中,而哲学的何为,也就从根本上表明了哲学是什么。由于“哲学何为”集中表现了哲学发展的实践维度,而对“哲学何为”的探讨构成了哲学史发展的一个具有本质性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哲学史上的已有成果,对中国当今时代的“哲学应当何为”问题做出探索性的说明。在这里,还是让我们提供有关哲学史的资料,对哲学究竟应当何为作出历史的、现实的论证。

      就历史方面而论,作出深入、全面的历史性论证不是我们这里的任务。我们在这里仅通过哲学史个案加以简要说明。让我们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政治理念为例。

      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是把以理性为基础、以普遍法治为保障的公民与国家的自由问题,视为大自然迫使人类必须加以解决的“最大问题”、“最困难的问题”,并历史性地宣称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最高任务”,[1] (P8-9)从而在这一基础上最终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黑格尔的历史—政治理念也是把世界历史看成是自由意识、自由精神的进展,把实现人的自由作为世界历史的根本目标和神圣使命。黑格尔的自由观由于有一个巨大的历史感和宏大的历史框架作为基本支撑而显得坚实有力,在他那里,自由在古代还是少数人的普遍原则,而作为世界历史之目的、本质的自由之所以在近代成为人人享有的普遍原则,是由于财产权在近代得到了普遍承认,并有现代国家的法治为它提供了根本保障。自康德、黑格尔以来,几近200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对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并未因为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社会进步而失去其基本意义,所能改变的仅仅是探讨这一问题的国情、境域、方式、语言等等的不同或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