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675(2006)04-021-03 我国“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中央把科技自主创新定位为重大的国家战略,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目标,应该说这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正确决策。自主创新,不仅是我国科技领域赶上或超过先进发达国家的需要,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现在问题是我们今天应如何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当然,我们首先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意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坚韧不拔的顽强意识,这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我认为从哲学认识论来看,掌握和运用超常思维也是十分必要。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事实表明,大凡重大科技的发明与创造,都是与科学家超常思维密切联系着的。那么,什么是超常思维?超常思维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超常思维对科技发展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应怎样发扬人的超常思维,等等,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看法。 一、超常思维是超越传统思维,倡导原创性思维 所谓原创性思维是指前无古人、“从无到有”的、首创的思维。这是实现自主创新,推动一切科技发明创造最主要的思维条件,也是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一种巨大动力。如果没有或不去开发和提倡原创性思维,科学技术发展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无法超越别人。 提倡与进行原创性思维,我们认为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提倡怀疑精神。原始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近代法国伟大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科学的创造是从怀疑开始的。他指出:对一切都要加以大胆怀疑,哪怕信以为真的东西也要怀疑。当然,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我们怀疑并不是为怀疑而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为了清除“浮土与沙子”,以找出“岩石与粘土”,即获得真理。怀疑是我们摆脱或超越传统观念与思维、进行原创性思维的必要前提,如果我们对一切信以为真,遵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永远只能原地踏步,科技的一切创新、发明也无从谈起。 其次要提倡自由精神。我们认为这是进行原创性思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里说的自由精神,是指思维无禁区,人的思维不受任何限制在广阔天地中自由翱翔,有如脱缰的野马在辽阔草原上奔驰一样。这样,人的思维才有机会与可能碰撞出科技原创性的火花。“嫦娥奔月”,在古代是一种神话。可是到了今天,这种神话变成了现实。 从教育角度来看,今天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超常思维、进行原创性思维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国教育长期来存在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我们学校教育与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典型表现。特别是处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极为迅速,难以跟上。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如何把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放在第一位,造就具有原创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超常思维是超越摹仿思维,发扬独创性思维 从人的认识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说,摹仿思维是必经之途,无论是人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如此。正如儿童练习毛笔字一样,都是从临摹开始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摹仿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行为。无此阶段的学习与锻炼,人就不可能有高一级的思维活动,这是常理。但人的思维又不能老停留于此,因为摹仿思维毕竟是人的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与自主创新是格格不入的。要发扬独创性思维就必须摆脱与超越模仿思维。独创性思维与摹仿思维的最大不同,它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思维。在一般人眼里,是违反常规的“奇谈怪论”。例如当今时代科技一个重大的发现“克隆技术”,按常规,生物、人类繁殖是两性交配的结果,但克隆技术却是一种“无性繁殖”,这不仅背离了人是上帝创造的宗教观念,而且也是与生物学的生物繁殖规律背道而驰的,这岂不是天字第一号“怪论”吗! 科技的发明创造,常常不是常规的、正向的思维产生的,而是由于“逆向思维”(Reverse thinking)的结果。这是因为我们说的以常规的、正向思维去认识世界、思考问题,是就我们对已认识到的、已知事物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当我们对未知世界的事物、认识与解决问题时,原来这种常规的正向的思维,可能失效,需要与此相反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才能获得成功,所以独创性思维常常伴随一种“逆向思维”。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Irwin A.Rose)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就是运用“逆向思维”结出丰硕成果。蛋白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基础,以往几十年来生物学家都是研究与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并取得了成就;但是这三位科学家却反其道而行之,研究蛋白质的降解问题,即用化学知识解开细胞如何通过对不需要的蛋白质贴上标签——泛素来调节特定蛋白质的存在。这一发现对于揭开人类的许多疾病产生原因和探索生命的秘密起着很大作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