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系统整体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毛建儒,太原科技大学教授。(太原 030024)

原文出处:
系统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系统整体观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到了近代它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系统整体观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此期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大批系统科学先后出现。这些系统科学深入研究了系统整体观及其表现,尤其是在定量化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1;N 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08(2006)01-0087-05

      系统整体观是系统科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在系统科学中,系统整体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系统整体观并不始于系统科学,早在古代它就出现了,而到了近代它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1 中国历史上的系统整体观

      在中国的古代,系统整体观已开始萌芽、生长。例如《周易》中指出:“有天地,然后万物生长。盈天地之间唯万物”。[1] 这里,作者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起始,将象征万事万物的其余六十二卦置于其后,显示出要把握宇宙整体的意向。墨子的“一”与“多”,惠施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等论述,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及辩证的层次关系。《吕氏春秋》中也包含着整体性的观点,如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既与本部类(同行)的事物相联属,同时又与其他部类(异行)的事物相互作用,它们是宇宙总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受宇宙总体的决定,也对总体发生作用和影响。[2]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性观点最丰富。它认为人体器官各有不同的功能,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观的指导下,认为人体某部分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整个身体或器官,而全身的状况又可影响到局部的病理变化。例如,鼻子(明堂)的色泽可以反映五藏的健康状况。如果鼻部依四时迭次显示青春、夏红、长夏黄、秋白、冬黑,则表明五藏无病。人体的各个部分与耳壳的不同部位有确定性的对应联系。人体藏府或躯体患病时,其在耳壳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病变反应,如压痛、变形、变色等。

      《黄帝内经》又把人体放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考查与研究,在论及医学的几乎所有基本问题时,处处结合四时季节变化、地理水土、社会生活、思想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感应的观点。[3] 例如,《黄帝内经》指出:“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4]“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5] 这就是说,朝为春,时辰在寅辰。此时阳气上升,人体抗病能力增长,病邪衰退,因而患者早晨有轻松爽快之感。日中为夏,时辰在已午未,此时阳光最盛,人体的抗病能力最强,故能压倒病邪而安宁。夕为秋,时辰在申西戌。此时阳气衰退,人体抗病能力随之减弱,故邪气转旺,病情加重。夜半为冬,时辰在亥子丑,此时阳气伏藏,人体抗病能力也潜存于内脏,下降至最低点,故邪气在体内横行,病情最为严重。

      除了理论上的整体观外,许多实际工程也包含着整体性的观点。[3] 例如,《梦溪笔谈》记录了一段丁谓巧妙运筹修葺皇宫的事例:“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世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般)[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灰壤实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6] 这段话的意思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皇宫失火。丁谓负责修复。皇宫地处开封市中,取土烧砖,运送建筑材料,完工后废弃物的清理都是难题。丁谓的办法是,在宫外大路挖沟,就近取土。然后汴水流沟中,使外地载运木料等各种建材的船只,直抵宫门。宫室竣工后,将废弃物的砖瓦灰土杂物填入沟中,大路恢复如初。这样作,提前了工期,节省了巨额花费。

      联窑的动作也包含着整体性的观点。所谓联窑:“凡缸瓶窑不于平地,必于斜阜山冈之上。延长者或二、三十丈,短者亦十余丈,连接为数十窑。皆一窑高一级,盖依傍山势,所以驱流水湿滋之患,而火气循级透上……窑隔五尺许,则透烟窗,窑门两边相向而开。装物以至小器装载头一低窑。绝大缸瓮装在最末尾高窑。发火先从头一低窑起,两人对面看火色。大抵陶器一百三十斤,费薪百斤。火候足时,掩闭其门。然后次发第二火,以次结竟至尾云。”[7] 联窑系根据热气上腾的原理设计而成。这种结构使每一窑的余热得以充分利用,既节约了燃料,同时又使上面窑的温度大为升高。这是一种科学而经济的方法,它把诸多的窑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优化的结构,充分体现了整体性的观点。

      2 西方历史上的系统整体观

      在西方的古代,系统整体观也同样开始了它的历程。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自然界》一书中,把世界看作“包括一切的整体”。[8] 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认为“存在”就是整体,他说,“存在不生不灭,它是整体,唯一和不动”。为什么说存在是整体呢?因为它的各个部分都完全相同,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它是不可分割的,是一个整体。[9] 恩培多格勒指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火、水、土、气四种元素,即“四根”。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四根”组成的。但是,任何一个整体物都不是各种元素即部分的简单组合和相加,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例如:“在我们变灭的人(由各种元素)集合而成之前,以及在我们分解之后,我们就是纯粹的虚无”。[10] 这就是说,人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多种元素即许多部分构成的;但是,当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组成整体(人)之前,或者反过来,当整体(人)分解成各个部分(各种元素)之后,都不具备整体(人)的性质。柏拉图也指出: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来说,部分只是整体的部分,“部分不是许多个的部分,也不是一切的部分,却是一定的单个形式的部分,这个单个的形式我们叫做整体。是由一切组成的完备的一,部分即是这个部分。”所以,个别的具体事物既具有部分,又是一个整体,是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