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孟庆仁,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济南 250002)

原文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整体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特征,但直到现在,对它一直缺乏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可以概括表述为螺旋式上升。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连续性、循环上升性和开放的周期性这样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9 期

字号: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运动规律。黑格尔把它当作自己《逻辑学》的总体逻辑框架;马克思把辩证的否定观看作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恩格斯则强调,当说自然、历史和思维“是否定的否定的时候,我是用这唯一的运动规律来概括所有这些过程。”[1] 484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一的”一条从整体上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所有过程的运动规律;或者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所有运动过程“唯一的”一条整体性规律。以往人们对这一规律的研究和阐发,注意了它的其他特征,而对它的整体性特征还没有全面、深入探讨。从整体上看,事物发展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谈到在人工培育下,大丽花或兰花的品质改良过程的时候指出:“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进这种完善化”,就是说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许多个否定之否定构成的上升过程。在恩格斯的时代,大麦的品种改良还是极其缓慢的,“谷物的种变化得极其缓慢,所以今天的大麦差不多和100年以前的一样。”[1] 478-479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人工培育使谷物品种的改良变得很快,例如小麦,几年之内就会有一个新品种产生出来。我们就以小麦为例,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作初步探讨。

      从整体上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或者说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是探讨前后相连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关系,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性环节,是探究前后相连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和开端及其关系。众所周知,否定之否定过程包括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否定。以往人们都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肯定阶段是这一过程的开端,否定阶段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终点,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上也都是这样说的。然而,如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样说是不确切的。如果只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似乎肯定阶段是开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终点。但从整体上审视事物发展的过程,情况就不同了。在这里,我们就以小麦为例,说明简单地把肯定阶段看成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把否定之否定阶段看成终点,是很不确切的。

      如果不是抽象地、而是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看问题,在由许多个否定之否定构成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在这里仅限于讨论前后相连的三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又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前一个小阶段是第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后一个小阶段是第二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而不是由否定阶段将其与否定之否定阶段相隔开的、独立的肯定阶段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整个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其终点。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麦种下地,在适当的条件下长出麦株,麦株是对麦种的否定;它成熟后打下麦粒,这是对麦株的否定——第二次否定,是小麦生长的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这是第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我国有些哲学教科书,把植物的生长过程表述为“种子——植株——种子”,这是不确切的。作为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个否定,其实不是“种子”,而是子实;只有在适当的条件下,它才能成为种子。这个过程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种子——植株——子实”。例如小麦,它成熟后收获的是麦粒,还不是麦种;只有把它种下,长出麦株,它才成为麦种。这个过程可以表述为:“麦种——麦株——麦粒”。但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只有这些麦粒中的一部分作为麦种被种到地里,才能成为它的开端,进入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阳光、水分、肥料充足的条件下,它就茁壮地生长起来,成熟后结出新的麦粒。这是第二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然后,这些麦粒的一部分作为麦种又被种下,开始第三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产出更多的麦粒。而大部分的麦粒,作为食物或工业原料,进入另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在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的关系问题上,我国有的哲学教科书认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就是下一个周期的开端,[2] 197是不确切的。这种认识的本意有其合理性,即为了说明“事物的前进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形成由无数个‘圆圈’衔接起来的无限的链条。”[2] 197但是,它在表述上却把否定之否定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和下一个周期的开端等同起来,就是不正确的了。否定之否定的每一个周期的终点,都是与下一个周期的开端连接在一起的,但不等同。这是因为:其一,这里的终点和开端,分别在相连接而不重叠的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之中,因而不是重复的,不能等同起来;其二,它这里所说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指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个否定阶段,后一个周期的开端是指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肯定阶段,就如麦粒和麦种。同样一颗麦粒,在播种之前仅仅是麦粒,即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终点;在播种并开始萌发以后,它就成了麦种,成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在这个时候,它的胚芽开始生长,它体内的淀粉、糖分等开始分解,即它内部的成分和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就是说,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在麦芽穿破麦皮之前,除去外形相同,麦种和麦粒的质已经不同了。

      综上所述,在小麦生长的、前后相连的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中,连接前后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包括麦粒—麦种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麦粒,是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二次否定,是其终点;第二个小阶段——麦种,是后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即其第一个阶段——肯定阶段。在这里,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入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进入了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那个小阶段,才是它的开端和肯定阶段。从这样一个角度看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它的开端即肯定阶段,就是前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第二个小阶段,而不是离开否定之否定阶段而独立的肯定阶段;它的终点即第二个否定,就是它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第一个小阶段,而不是整个否定之否定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不仅指事物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三个阶段、两次否定的一个周期,而且进一步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看,“螺旋式上升”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的概括表述。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特征,黑格尔、恩格斯、列宁都做过阐述。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对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了这样一个概括性的阐述:“科学表现为一个环绕自身的圆圈,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一阐述作了一个高度的、肯定的概括:“科学是圆圈的圆圈。”[3] 201列宁还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作了一个科学的概括。他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 560如果说黑格尔、列宁都是从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的角度,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螺旋式上升特征,那么,恩格斯则从事物本身发展过程的角度,阐述了这一特征。他在《反杜林论》中写道:“我们只要按照园艺家的技艺去处理种子和从种子长出的植物,那么我们得到的这个否定的否定的结果,不仅是更多的种子,而且是品质改良了的、能开出更美丽花朵的种子,这个过程的每一次重复,每一次新的否定的否定都向前推进这种完善化。”[1] 479后来,他把这一规律从整体上作了高度的概括,把它称作“由矛盾引起的发展或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5] 25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