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笔谈)

作者简介:
陈晏清,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南湜,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阎孟伟,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淑梅,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新生,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莹,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讲师

原文出处:
求是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政治哲学的时代使命

      陈晏清

      (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人类开始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政治生活,并将这种反思诉诸一种系统的哲学表达起,政治哲学就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存在了。在西方这一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中国则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王权观念。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哲学,政治哲学是对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进行形而上的反思,对政治事物进行善恶好坏之别的价值判断,它为人类的政治活动提供理念支撑,即为合理的社会秩序的建构提供理念基础。因此,可以说政治哲学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生活的智慧。可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内,当以追求知识的严格性和可实证性为目标的科学逐步确立了在知识体系中的统治地位之后,用“事实的描述”取代价值判断,用“科学的理解”取代形而上的追问,便越来越成为各个学科的基本准则。在这种情况下,以探讨政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追问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应然形态为目标的政治哲学,也就陷入了知识合法性的危机。只是到了20世纪后半期,政治哲学才又在世界范围内悄然复兴,曾经被认为“已经死亡了”的政治哲学再度兴起,并很快成为哲学研究中的显学。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表明,仅仅从经验层面考察政治事物,是不能满足理论和实践的需要的,在对于政治生活的思考中,政治哲学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政治哲学并不是积累起来的关于政治事物的经验性认识,也不只是关于政治事物的认识中较为深刻且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它与作为经验科学的政治学之间的区别,从根本上说是思维方式或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区别。从致思趋向上看,政治学关注的是作为经验事实存在的政治事物,是政治事物的具体表现、政治活动的具体过程,是通过对政治事物的经验性研究而把握政治活动的过程、公共权力的存在形式及运作规则等。政治哲学则是关注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价值指向和政治活动的应然规范。它主要是通过对政治事物总体性特征的反思而把握它的内在本性,通过对涉及公平、平等、正义、自由等基本社会价值的研究而把握政治评价的基本准则。政治哲学是一种有别于经验性研究的规范性研究,其核心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是要对人类应当怎样生活即人类生活的伦理目标进行哲学的追问。这种追问是哲学的,因而是终极的,它所要追问的不是政治活动的具体目标,而是由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决定的终极价值。从思考方式上看,政治哲学作为哲学不像政治学那样去直接地研究现实的政治事物,而是对政治思考的反思,是对政治理论的基本理念、规范、准则得以成立的条件及其价值的再思考,即关于政治之思的条件和意义的反思。所谓反思政治理论得以成立的条件,就是要澄清政治理论中相关范畴、理念和准则确立的基础和前提。例如,以英美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政治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对政治学的语言进行分析,从而使政治学的研究能够在一种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它并不是研究政治行为本身,而是要为研究这种行为本身的政治学提供一个基础。所谓反思政治理论的意义,就是要以预设的人类生活的应当目标为基准,判别不同政治理念及在其基础上建立起的政治制度等的好坏、善恶、正义与非正义,判别它们对文明的人类生活所具有的价值。这都显然是有别于实证研究的政治学。

      政治哲学在当代复兴的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是社会生活的变迁。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以政治的方式体现出来,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存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试图以“福利国家战略”对自由资本主义进行调整的努力深刻地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直统治着西方社会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但是,这种改变的后果并不理想,它在降低传统冲突的可能、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的生存网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生活的总体性改变产生了一系列新形式的政治冲突和抗争,而且这些冲突和抗争又难以被归入任何一种政治冲突的传统形式,因而难以在传统的政治理念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的剧烈变化,苏联模式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造成了社会生活的新分化、新格局,市场化取向的社会主义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全新的政治问题。在这样一个社会生活急剧变动和各种问题相互交错的历史时期,人们迫切地需要有为社会整合和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政治理念的政治哲学,去发挥它对社会的导向和规范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20世纪下半叶以后,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与以往的时代相比,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具历史意义的时代特征。这样一个迈向全球化的时代,并不是福山们所期望的历史终结,恰恰相反,它是一个充满矛盾、风险和冲突的时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的理论模式完全无法把握的矛盾体系、风险模式和冲突类型。在这个时代里,传统的价值观念不再受到尊崇,既往的秩序不再稳定,旧有的社会结构将会在新的基础上重构。所有这些问题表明,在现代条件下,人们对传统的政治价值和实践行为的认同在发生转变,即人们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归属在发生转移。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如何在被现代化和全球化毁弃了的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这个家园的构建应当遵循怎样的正义原则?我们将怎样获得这种正义原则?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当代政治哲学无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历着空前的历史性的大变动。中国已经无可选择地汇入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世界历史进程。可是,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庞大的人口压力、落后的生产力、未能完全消除的旧有计划体制的影响等等,为中国的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进程设置了难以想象的复杂局面。上面论及的问题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国家所共有,而它在中国的表现则更为复杂。驾驭这种复杂的局面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清醒明晰的政治理念。推进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和政治工程。完成这一社会变革的伟大工程需要观念上的自觉,而这种观念上的自觉则依赖于哲学的智慧。因此,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进行一个同这一伟大社会工程的需要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建。怎样从时代生活的要求出发开展政治哲学的研究,把握当代政治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政治理念,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的时代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