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桂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浙江 宁波 315100)

原文出处:
三江论坛

内容提要: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字号:

      近些年来,人的发展问题不断回归哲学视野,成为讨论的热点,但是尚未确立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应该成为当代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反思传统唯物史观将社会发展归结为物质生产的运动、把生产力看成社会结构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的同时,应当还原马克思唯物史观人文关怀的真实内涵,重构以人为本的当代中国唯物史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继承前人思想成果、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成就、反思发展问题的必然结果,它既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规律,又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和出发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其生产力标准和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个是人的全面发展程度。生产力尺度是一种现实的客观尺度,它标识人类认识、利用、支配、改造自然和维护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尺度是一种综合的理想尺度,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四个方面的关系中,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社会公正合理程度以及社会对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在平等、互助、友好基础上的竞赛发展程度,人的品德、智力、审美等方面的个性发展程度等等。生产力的发展尺度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区别于一般的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空想;而人的全面发展尺度则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经济决定论区别开来。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内涵的科学主义视野和人文主义关怀的有机融合。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一定水平的生产力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和原始基础。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是人与社会生存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人就无法生存,社会就无法存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规定和制约着人和社会的发展程度。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这些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状况预先规定了人们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①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②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会促进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最终决定着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社会形态的变迁。因此,它也决定着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的发展变化。最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程度的标识。生产力是标识人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范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程度。“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③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

      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同样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这一点毋庸赘言。其次,就人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而言,社会制度为人的发展提供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条件,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增强个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亲和感,平等互助友好的和谐社会,有助于减少内耗,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人的独立自主程度,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大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本身就是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类本质的核心,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客观标志。早在160年前,马克思就断言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④ 这个观点似乎已经具有了永恒真理的性质。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的。因为,人既是一个类的存在,又是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生命个体。人对社会进步发展和自由的追求也不能脱离特定社会的具体状况。所以说,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回归和继承,又是超越和发展。

      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出发点。由于历史任务所限,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曾经历了一个以关注人为起点到以社会发展为重点的转向过程。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研究一开始并始终体现着对人类幸福、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执着追求和关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等“苦恼疑问”的思考,就表现出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强调人的精神自由权。他宣告:“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⑤ 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的解放,资产阶级人权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权,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等观点,并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具有独特的意义,它以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为尺度,开启了对人的哲学层面的思考。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异化的成因及后果,揭示了扬弃异化的目标和途径,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向人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⑦ 这其中就蕴涵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并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⑧,又从社会关系出发理解人的本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⑨,最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建构了人的发展理念。而在唯物史观的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充分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明确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⑩,展望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情景。而且在《共产党宣言》中,又进一步提出:“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始终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