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的双重视角及五个层面

作 者:

作者简介:
栾贻信,洪斌,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山东 淄博 255049)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生态哲学是对古代哲学和近现代哲学的有机整合,包含整体性和主体性双重视角。生态哲学包含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实践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五个层面。在这五个层面上,生态哲学都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新的理解。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6)02-0166-05

      一、生态哲学的双重视角

      1.生态哲学双重视角的形成

      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是考察人的生存状态的主要方面,也是文化关注的基本问题,生态文化要求从两种视角考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一是立足自然、社会的整体性视角;一是立足于人、个体的主体性视角。这两种视角是在对古代文化与近现代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文化主要是一种立足自然、社会的整体性视角。道家文化将人和天地万物看作一个统一的生命整体;儒家文化强调人对社会整体的依赖,注重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作用,其伦理原则是依对社会整体秩序的建设和维护而建立的;近现代文化是一种立足个体、立足人的主体性视角。这种文化视角与古希腊文化的主要致思方式相吻合,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思维模式。主体性视角在近现代的充分发展,根源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人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主体性视角强调人的目的和价值,肯定人为了自身目的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是这种文化视角的充分反映。这两种文化视角各有其优缺点。古代文化保持了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存在性联系,人与自然、社会、自身基本上处于和谐状态,但是以人对自然、社会的依附性为前提的;现代文化将人从这种依附性中解放出来,发展了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为人与自然的现实解放提供了可能,但它遮蔽了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也存在同样的盲点,导致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自身的生命系统的失衡。

      生态文化的发展要求将这两种文化视角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它要求克服现代文化主体性视角片面发展(已经演变成人类中心主义)的偏颇,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在整体性联系,强调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向于强调文化的整体性视角;其次,这种克服不是对古代文化整体性视角的简单回复。我们不可能抛弃现代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文化成果以及人已发展起来的内在本质力量,而只能是将两方面结合起来。以整体性的协调约束主体性的片面发挥;以主体性的发展克服人对自然、社会整体的依赖,增强整体的活力,促进整体的发展。

      2.生态哲学双重视角的内涵

      整体性视角也可称之为存在论视角,它是在当代生态科学、复杂性科学理论发展基础上,对古代文化整体性、存在性视角的继承和发展。其所谓整体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其所谓存在是直觉体悟与科学理性结合认识到的生态系统性存在。整体性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系统的存在性联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本然性、本源性有机联系;认为整体的性质、存在状态、变化发展趋势对其构成部分的性质、存在状态和未来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整体性视角表现为立足自然考察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生命关联,认为人、社会从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要求人及其社会活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承担维护生态系统整体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此为基础确立生态伦理原则;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整体性视角表现为立足社会整体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类”整体意识,强调社会整体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个人、团体行为活动的约束和规范。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整体性视角与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有所不同。笔者认为,主体间性仍然是立足主体的视角得出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摆脱现代文化思维的局限。相比较而言,整体性视角更为根本,也更有时代意义。在人与自身的关系方面,整体性视角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对社会本质的基础意义,主张在自然本性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质的统一,强调生命整体的协调发展。

      主体性视角是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认识论视角。主体性视角是在生态科学以及一般系统论、自组织理论等复杂性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现代文化主体性视角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它肯定人与自然万物的区别,强调人的独立性、人的生存目的以及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肯定人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改造;另一方面,生态文化理解的主体性又与现代文化所理解的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主体性不同,它强调主体存在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之中,主张发挥主体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协调作用,强调主体的伦理本性。这种伦理本性包括生态伦理和社会伦理两个方面。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主体性视角肯定人与自然万物的区别,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肯定人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同时,生态文化认为,基于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时代需要,当前发挥人的主体性,应着重强调发挥主体的协调能力,以修复、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主体性视角同样肯定个人的生存需要,肯定个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人与自身关系方面,主张发挥个体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中的创造性和作用,强调个体的学习及自身能力的培养。

      生态文化双重视角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重叠,而是两方面的有机整合。其中,整体性视角是基础,主体性视角必须建立在整体性视角基础上,主体性的发挥以不破坏生态系统整体性为前提。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更应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存在性联系,主体性的发挥应强调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优化,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因噎废食,取消人的主体性,单纯强调人与自然的存在性联系,幼稚地企慕回复到人与自然原始的和谐状态。而应强调现有生存状态下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性地解决人类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