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是价值论的基本命题

——与张奎良同志商榷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奎保,陈枢卉,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朱奎保(1938-),男,江苏扬中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哲学和邓小平理论方面的研究。

原文出处: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结合对张奎良《“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一文的分析,对张文“以人为本”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的观点提出了商榷,认为本体论与价值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简单地把本体论中的基本原理和观点搬到价值论中来。指出“以人为本”不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而是价值论的基本命题。从价值的产生、价值的主体、人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看,价值关系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把属于价值论问题的“以人为本”视为本体论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字号:

      修订日期:2005-10-22

      中图分类号:D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99(2005)04-0006-05

      张奎良同志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上发表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并阐述了“以人为本”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的观点,该文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人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之本”,可见观点十分鲜明。在当前围绕“以人为本”的学术讨论中,虽然各种观点百花齐放,但是笔者认为在所有这些问题中,“以人为本”究竟是不是本体论的基本命题,具有基本的意义,是讨论“以人为本”其它问题的理论前提。如果大家在这个基本问题上看法不一,讨论其它问题就很难深入下去。所以,笔者撰写此文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进一步探讨。

      一

      张文说:“哲学上的‘本’首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指的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这一观点大家都认同,哲学首先要回答的是世界本原问题,否则就不是哲学。问题在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物质?是实践?还是人?对它的不同回答,是笔者与张文分歧的焦点。张文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变革的矛头一开始就指向本体论,把对世界终极本质的追问回归到人及其实践中……,对于现实世界来说,人是本,而对于人来说,实践和感性活动是本。”他又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一般的唯物主义,而是经过划时代哲学变革而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实践的主体,没有作为生命个体和生命需求而存在的人,也就不会有人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是对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和如实反映,它对一切时代,一切社会都是天经地义、至高无上的。”他一再强调,人是自然之本、社会之本。张文从自己理解的马克思创立的实践观出发,引出实践本体论,进而提出人是世界的本原。这里涉及一系列基本问题,是我们不敢苟同的。

      第一,马克思创立实践观,是把矛头指向本体论,否定物质观吗?不是的,恰恰相反,马克思创立实践观,是为了把本体论的物质观坚持到底,即不仅在自然领域坚持物质本体论,而且把物质本体论贯彻到社会领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一点列宁在介绍马克思的学说时讲得非常明白,他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 列宁这段话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进程,有三层意思:首先,“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这就是说,马克思接受和肯定了旧唯物主义者提出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人是自然界的产物”等物质本体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2]。马克思并以此为武器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这集中体现在他于1843年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然而,旧唯物主义者在本体论上又存在着根本的缺陷,即只在对自然界的认识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物质观,在社会领域则陷入了唯心主义泥坑。马克思认为这是“不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这种哲学必须“加深和发展”。其次,列宁指出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认为造成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3] 马克思接着运用实践观,与恩格斯一起,揭示社会领域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巨著,在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以物为本的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生产物质生活。社会当然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针对有人把社会看成是个人组成的“团体”,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4] 他们还指出,人当然是有意识的,但是“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产物”[3]。他们明确宣布: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再次,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彻底的以物为本的唯物史观,他们既反对唯心史观,也反对唯人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就是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序言中确定的。

      第二,实践是不是世界的本原?张文主张人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直接从实践本体论引申来的。他也引用马克思的一些话作为自己的论据,诸如“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在人类历史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等等。马克思确实讲过这些话,但这些论述只是说明实践在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用词十分准确,他从来也没有说过实践是世界的本原。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毛泽东在《实践论》等著作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实践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等思想。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到,实践归根到底是认识论的范畴,而不是本体论的范畴,实践是人的认识的本原,而不是世界的本原。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基础上才能发生和发展。所以,在认识论领域,可以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客体就没有主体,离开人的实践谈客观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但当我们的研究进入到世界的本原领域,能不能说离开人的实践世界就不存在呢?不能。拿自然界来说,有纯自然和人化自然之分,我们可以把纯自然即没有经过人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称为自在世界,把人化自然称为人化世界。自在世界的概念,至少有三重含义:首先,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出现之前的世界。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客观的物质世界早就独立地存在和发展了,这已成为人们的常识,自在世界是人类社会产生之前的先在世界,承认客观世界的先在性是唯物主义本体论的基本前提。实践本体论的错误,首先就表现在否认这种客观世界的先在性。其次,自在世界又是现实的人类尚未实践和认识到的领域。客观的物质世界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尚未达到的部分,即未被人化的部分,这部分世界仍然属于自在世界。实践本体论的错误同样表现在这里,因为在他们看来,实践是世界的本原,实践和认识尚未达到的部分就是无。他们也许会说,既然实践和认识尚未达到,你们又怎么知道这种自在世界是客观存在呢?这是不可知论经常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恩格斯早在1886年写的《费尔巴哈论》第二章里就回答了,他说:“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末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5] 比如,2005年7月4日,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发射的撞击器准确击中彗星,实现了人类亿万公里之外的精确遥控,这项研究将有助于探索太阳和行星的形成之谜以及地球生命的起源。如果没有这次撞击,没有这些“自在之物”的客观存在,就不能实现这次如此准确的撞击。再次,自在世界还是现实的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实际上,人化世界只是在形式上和表现的特征上与自在世界不同,其基础仍然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只不过这些过程受到社会生活的控制和影响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