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也是他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考察,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所带来的剥削、强制的批判,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如何发展的理想之憧憬,都与之密切联系在一起。可以说马克思所有的理论探讨都直接或间接与之有关。从此角度看其思想无疑是丰富而博大的,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它历来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对之的理解却不尽一致,特别对其所蕴涵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似仍缺少充分的认识。本文试从此角度切入,对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包含的深刻内涵作出概括,进而联系实际挖掘和阐述其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包含着这样一些内容:
1.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片面畸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这里主要有四层含义:第一,身与心的全面发展。第二,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第三,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第四,人与自然的全面关系与和谐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和《资本论》中批评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分工使人异化,大工业把人分割得零零碎碎,被迫一直从事机械单调并只有局部功能的动作,因此只能片面畸形地发展。他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统治阶级由于占有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因而获得了发展自己智力和文学艺术能力的机会,劳动者则被迫每天流血流汗,不能在这些方面得到发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甚至还谈到未来社会人可以上午打鱼,下午写诗,晚上搞批判等。这段论说常被人指责为空想社会主义。其实马克思这里只是随便举例,旨在表达对每天从早到晚只从事一种活动不能让身心同时得到发展的不满以及对体脑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向往,我们应理解其精神实质,而不应简单拘泥字意。不过,至少从目前看一定的职业分工仍是必要的,它能够提升劳动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的发展,从而推动产品多样化乃至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当然我们不应强化它,毕竟分工只使得人的一部分能力得到发展。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减少和闲暇时间不断增多,让人能够在此时间内充分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是多方面的。问题是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只能得到片面的满足,还有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也只是片面发展。例如,只知道征伐自然戡天役物的功利关系就是片面的,人利用人和奴役人的关系是片面畸形的;还有城乡对立、阶级对立和体脑对立均是如此。马克思在《手稿》中批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造成的这种人本质的异化和片面发展,同时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人的片面发展也许不可避免。正是通过此阶段人类才积蓄起埋葬异化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理想的实现需要条件,需要我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它不可能突然从天而降。因此我们现在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为改变片面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相反。
2.反对物统治人和客体支配主体,提倡人的行动自觉自愿自主从而自由。马克思与之有关的论述很多,也很丰富,其中主要有:
①异化劳动理论。人所创造的物不为人所用,反而与人相对立,甚至转过来支配人奴役人,这就是异化。所谓异化包含了一种价值评价:即认为人或者说主体与其所创造的物或客体应当是统一的,人应当支配物而不是相反,否则就是异化,就是强制和不自由。异化是自由的反面。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把异化现象同工人的劳动联系起来,指出劳动产品本来是人的活动的创造物,是体现人的创造力量的对象,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转过来成为支配人奴役人的力量,于是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感到受奴役和强制。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了,它不再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活动。劳动产品也被他人占有了,人与人关系也异化了。这就是著名的异化劳动四规定。
马克思指出,自我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同一条道路,人类在发展一定阶段出现异化,但它却为扬弃异化、共产主义革命、人的自由与解放准备了条件。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也是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类、自由和必然之间抗争的真正解决。
以上阐述的是《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很少谈异化,但他关于分工与私有制及其所产生力量对人的统治、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对立与偶性对个性的压抑实际上讲的就是异化。在《资本论》初稿即《1857-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再次出现大段关于异化劳动的内容,可见其思想一以贯之,不过由于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还有劳动二重性理论等联系在一起,论述得更为深刻了。限于篇幅,兹不细述。
②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从劳动价值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理论出发,一步步严格推演和逻辑建构起来的科学理论,该理论曾被恩格斯誉为与唯物史观并列的马克思两大历史发现之一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标志。我们这里要指出这样一种科学理论不是与价值观无涉,而是内在地潜含着马克思对物统治人现象的批判以及洋溢着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指出,不同种类的商品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换乃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可以从劳动时间量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比较和交换。因此我们对劳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这就是著名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资本论》的巍峨大厦就是从此构建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或有用劳动平淡无奇,并且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而抽象劳动则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无涉,因为它只体现人类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一方面体现交换双方的平等互利关系,另一方面个人劳动抽象为人类劳动一般即还原为社会总劳动一部分才能够进行比较。马克思揭示,这样抽象与还原非同小可,一方面它促进了商品经济迄今为止的所有繁荣,并且仍在继续,另一方面却为异化、物统治人乃至剥削压迫现象提供了可能。因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或者说价值取得了独立的形式,并成为社会财富的标志,人类个人的劳动从此只有通过它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从而能够与其他劳动产品进行交换。这种具有独立形式的价值本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但它却不以劳动者意志为转移,反而使劳动者对之顶礼膜拜。这样一种现象马克思称之为商品拜物教与货币拜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