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8年出版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曾经这样写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3页)恐怕连恩格斯本人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论断对以后的哲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有兴趣探索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学者往往会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马克思也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思索,并得出了思维与存在异质性的重要观点,正是以这一重要观点为核心,马克思形成了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新理论。这一与恩格斯有差异的观点不但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在今天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从理论上重新返回去探索马克思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理论是十分必要的。 一、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主题化 从哲学史上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乃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已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然而,这个问题得到真正的重视则是在近代。黑格尔写道:“这种最高的分裂,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要掌握的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和解。从这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个统一发生兴趣。”(黑格尔,1981年,第6页)为什么近代哲学会对这个问题产生普遍的兴趣?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近代哲学普遍认同的乃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革命,而法国革命又是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物。从哲学上看,法国启蒙思想转化为法国革命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转化为存在的过程。而思维转化为存在的前提就是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和解”,或者换一种说法,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 实际上,黑格尔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同一哲学”(the philosophy of identity),其原因在于,他认可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里的“同一性”的主要含义是:一方面,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把握存在;另一方面,思维中设想或想象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实际上存在的东西。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性的回答。”(《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5页) 其实,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以前,尤其是在黑格尔那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乃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homogeneity)为前提的。那么,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黑格尔这样写道:“就存在作为直接的存在而论,它便被看成一个具有无限多的特性的存在,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可进一步认为是一个无限多的偶然事实的聚集体(这是宇宙论的证明的看法),或者可以认为是无限多的目的及无限多的有目的的相互关系的聚集体(这是自然神学的证明的看法)。如果把这个无所不包的存在叫做思维,那就必须排除其个别性和偶然性,而把它认作一普遍的、本身必然的、按照普遍的目的而自身规定的、能动的存在。这个存在有异于前面那种的存在,就是上帝。”(黑格尔,1980年,第135页)在这里,黑格尔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存在:一种是“直接的存在”(das Sein,als das Unmittelbare),即无限多的偶然事实的聚集体,也就是人们通常谈论的形形色色的存在者的聚集体;另一种是“能动的存在”(taetiges Sein),这种存在就是“思维”(denken),就是“上帝”(Gott)。作为柏拉图哲学的继承者,黑格尔充分肯定的正是后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排除一切特殊的目的和偶然性,它本身就是思维,因为概念思维关涉到的乃是普遍的目的和必然性。由此可见,在黑格尔那里,存在就是被思维化的存在,而思维则是无条件地渗透、贯通于存在的思维。简言之,思维与存在具有同样的属性,即它们具有同质性。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里的异质性的含义并不复杂,只要我们回到黑格尔所说的充满特殊目的和偶然性的“直接的存在”中去,立即就会领悟到这种异质性:一方面,既然存在中蕴含着无数特殊的目的,以普遍目的性为基础的思维就无法完全渗透并认识这样的存在;另一方面,既然这样的存在是充满偶然性的,那么思维中所蕴含的、种种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观念就难以转化为存在。换言之,思维难以在存在中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并不等于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而是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论进行修正:第一,既然思维不能完全地认识存在,就应该限定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范围,亦即确定,存在中哪些对象是可以认识的,哪些对象则是不可认识的;第二,还须辨明的是,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中,是应该以思维作为出发点去解释存在,还是应该以存在作为出发点去解释思维;第三,人们在谈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时,往往把这种同一性理解为思维与存在之间的直接关系,但思维可能与存在直接发生关系吗?如果这种关系必定是间接的,那么,思维与存在之间的最重要的媒介是什么?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问题的提出,深化了人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在马克思之前,康德和费尔巴哈在肯定并张扬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