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解与构建①

作 者:
张健 

作者简介:
张健,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博士,天津 300191。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理解现代性需要从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着手,从语义看,现代性是关于现代之性质的思考;而从语用看,现代性则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时代意识”。它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体现为经验的概括;又具有价值诉求,表现为规范性评价。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秩序的现代性质和心性秩序的现代性质两个方面,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内容及其构建因为有其特殊的境遇,因而需要从两个维度进行构建,即市民社会的诉求整合与动力原则重构这一维度,以及市民意识的培育这一维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6)01-0022-05

      如何理解现代性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可以有许多视角,本文拟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当下中国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及其建构问题。

      一、现代性的含义

      一般认为,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诸方面与传统社会和传统人不同的各种特性的总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举凡表征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特征的属性,如商品性、竞争性、民主性、科学性、世俗性、开放性等等,都包含在现代性的涵义之中”[1]。在这种意义上,现代性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尺度,在逻辑上,二者表现为一种因果关系,即现代化是动态性的“因”,现代性则呈现为静态性的“果”;现代化是一种事实,现代性是一种对事实的反思。这是对现代性的一般理解。

      不难看出,这种理解是基于一种描述的角度对社会历史层面的一种事实概括。然而,由于任何事物都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因此,现代性概念还应具有价值性层面的含义。那么,其价值层面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换一种视角去理解。为了理解得更为全面些,我们不妨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去具体考察。

      从语义学角度来看,“现代”(modern)一词的拉丁文形式是“modernus”,首次使用是在5世纪末期,用来辨别出“当时”(the present),后来一度是官方基督教用语。而“现代性(modernity)”概念在17、18世纪才开始广泛使用。[2] 现代性的语法结构是:现代+性,意即具有“现代”之性质,就此而言,现代性的内涵就是关于“现代”的性质的认定和思考。这是现代性的语法学所能提供的解释空间和可能,也是我们深入理解其语用学含义的基本前提。这表明,现代性的本质根源于“现代”所能提供的内涵和意义。

      就其语用学含义来看,早期“现代性”一词是贬义的,含有平庸、肤浅之意,与“古典性”一词相对使用。19世纪这种状况才随着“现代”概念的改变而开始发生变化。例如,在雷蒙德·威廉姆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中的词汇》一书中,“Modern”词条的末尾附了相关词:Improve(改进或完善),Progress(进步)和Tradition(传统)。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性一词内涵是历史生成的,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所以,理解现代性含义的首要因素是分析其所依存的时代语境。

      从思想史上来看,对“现代性”含义的探讨曾存在四个不同的理论取向。一是启蒙思想家和现代化理论家认为,现代性就是现代化的目标和结果,是社会变迁和未来的理想状态。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是“理性化”和“世俗化”。显然,这是一种以经验性认知为主导的理论取向,强调的是对现代化的思考,是基于对“神性”和“神圣化”的批判和否定而言的。这基本上是现代化初期的主流观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基本信念。二是以18、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现代性”的质疑。认为启蒙理性是机械的理性主义,它导致共同价值和信仰的崩溃以及世俗时代人类终极价值的缺失等等。这也主要是一种经验性认知但同时又具有了价值评判的意向,代表了现代化中期的主流思潮。这一理解突出的是对现代化的反思,意味着人们对现代性的认识具有了批判意识,对现代性本质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三是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理性已变为奴役的力量而不是为自由服务。到这时,对现代性的认识已经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评价,关注的是对现代性时代内涵的批判。四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颠覆,认为世界是破碎的,根本就没有一个理性的或非理性的主体,有的只是个体。否定性和解构性是其对现代性态度的主要方面,对现代性的理解基本上是一种价值性诉求。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上述四种不同的理论取向呢?显然,上述对现代性的认知和态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表明现代性如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所言,确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谋划。它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体现为经验的概括,如对现代化目标、特征的认知;又具有价值诉求,表现为规范性评价,如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颠覆和重建等。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对“现代性”本质的理解应是多视角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为现代性总是隶属于一定的历史语境的,纯粹意义上的现代性是不存在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明确,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对现代性的理解就绝无共同之处,毕竟,现代性在其语法层面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内涵的。例如,就其主要含义来看,对现代性的理解都无外乎三个层面的思路:第一,现代性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和性质的认知,体现为对现代化进程、目标以及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第二,现代性又是一种理解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表现出对现代化历史成果和后果的反思和审视,是一个时代对现代化进程的理性的、深入的思考;第三,现代性还是一种对待现代社会的态度和理念,主要体现为批判、肯定、构建、解构、颠覆等等,它表明一个时代对现代化过程具有价值诉求。也就是说,对现代性的理解的分歧从人们观念活动的角度看,无非是人们认知、反思和评价的不同而已,这些不同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不同的经验认知和价值诉求。就此而言,现代性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理性判断和价值表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