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认识论模式” 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认识论模式”,是哲学观和方法论,还是研究论域? 将超越“认识论”模式视为超越认识论,潜含着一种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近代哲学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论域的不同。这种理解不无缘由。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75页。)“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75页。)的论断表明,其哲学的宗旨在于改造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在于以诉诸实践的方式体现对人生存状态的深层关注,特别是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诉求。的确,马克思哲学的诉求和旨趣,从近代哲学着重关注对认识的反思和探究,转向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显然是其不同于近代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问题在于,马克思对近代哲学超越的实质及其意味究竟何在,是超越了近代哲学离开实践理解人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还是超越了对认识的研究?进一步说,马克思哲学对“认识论模式”哲学的超越究竟是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的,还是研究论域上的?这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判定,也涉及到对马克思哲学研究重点的理解。 我们认为,相对于近代哲学而言,马克思在哲学观、方法论和研究论域上都实现了转换,但最本质的、标志着马哲特质及其与以往哲学根本区别的,是哲学观和方法论上的变革,而研究领域的转换却并不具有同等的意义。 在马克思哲学中,哲学观的革命直接体现为方法的变革。马克思哲学的变革特别是实践观的确立,既是一种哲学观的自觉,也是一种哲学方法的自觉。实践观的确立,立足于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以及“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76页。)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76页。)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92页。)等认识,使马克思特别注重从实践出发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将认识世界纳入改造世界的范畴,既强调客体的先在性和对人的制约性,又强调人的实践引起的客观世界的变化,肯定实践的能动性和超越性,克服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分离甚至对立的思维方式,超越了只是从客体的方面看或只是从主体的方面看的对峙。实践观的确立,为构建新哲学特别是新历史观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新的实践观和方法论研究社会历史,从而根本上改变了近代哲学的性质,强化了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 在研究论域上,马克思超越了以往“科学之科学”的理解,将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历史领域。然而,这并非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哲学的实质所在,因为一方面,近代哲学不乏对社会历史问题的探讨,形成了人性论、人道主义、历史哲学等形形色色的社会历史理论,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虽然这些理论仍存在着种种缺陷。另一方面,马克思着力于社会历史研究,缘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本人的经历及人生志向。正是改造社会的志向,深入探讨社会历史的诉求,引发了马克思哲学观和哲学方法的变革,进而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而不是哲学的变革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社会历史。这个因果关系是清晰的。诚然,实践观的确立与马克思哲学致力于改造世界特别是社会的目标密切相关,实践观在马克思那里首先体现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中,然而,这并不表明它只适用于社会历史,而无关于人的认识,更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问题包括认识论的研究。 马克思哲学超越“认识论模式”的实质在哲学观和方法论,所以马克思哲学的转向是总体性、全论域的,是整个哲学观和方法论的转向(因此,这种转向以“实践论转向”表述更为恰当和贴切),而非从哲学的某个领域转至另一个领域,或走出了哲学的某一论域。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或曰生存论,与近代认识论并非同一哲学内容的两个阶段,而是以不同视角或方法对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的哲学研究侧重于社会历史论域,却不排斥其他研究论域。也就是说,生存论对“认识论模式”的超越,并不意味着研究论域的替换,不意味着以社会历史研究取代认识论研究。 生存论与认识论,既然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论域,自然不存在可比性,更不具有互相替代性。一种研究论域的结束,有赖于所涉及问题的解决,就认识论而言,除非对认识的哲学反思不再必要,其研究就应继续下去,而人类认识的发展史表明,由于认识的复杂性和不可彻底还原性,对认识的前提性批判和认识过程、机制等等的反思便不可或缺。当代科学更深入地揭示了认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微观机制,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需要有新的哲学理解。科学的发展不仅没有结束认识论,反而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和契机。马克思对“认识论模式”哲学的超越,并未结束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深度思考或反思,而是开启了哲学研究的新路向,新的思考路径,使哲学包括认识论的研究从人的生存实践切入。 二、“认识论模式”的哲学与哲学认识论 认定马哲从传统知识论转向“历史生存论”并超越了认识论,显然是混淆了“认识论模式”的哲学和哲学的认识论。从一些论者的使用可见,所谓“认识论模式”的哲学,当指以近代认识论为典范的近代哲学研究范式。然而有待厘清的是,这种“认识论模式”的哲学并不等同于认识论,而只是认识论的一种,即离开实践抽象地理解人、对象以及人与对象关系的学说。以脱离实践为特征的“认识论模式”,在近代认识论包括机械反映论和先验论中皆有体现。关于机械反映论离开实践,对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的缺陷,马克思曾进行过揭示和批判。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脱离实践的特征,在先验论中亦有深刻的体现,康德哲学便是突出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