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黑格尔和马克思在“异化”概念上的对立 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绝对观念。绝对观念被看成神性的过程,即一个抽象的、纯粹的、绝对的本质所经历的过程,它根据黑格尔《逻辑学》所规定的那些环节而在自身内部进行纯粹的、不停息的旋转。绝对观念虽然是整个现实世界的活的灵魂。它自身却没有现实性。它要过渡到现实性,要过渡到自然界,就必须通过自我外化、自我异化的活动。这种自我外化、自我异化的活动是一种完全神秘的举动。实际上推动绝对观念向自然界“异化”的动力,并不是绝对观念自身的什么辨证运动,而是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家的“厌烦”,即对抽象的厌烦和对真实内容的渴望。但无论如何,现在通过外化、异化这样的神秘举动,终于达到了自然界,而自然界也就变成了观念的外在形式、异在形式。因而,黑格尔的异化概念指的就是先验本质的外化,即绝对观念自我外化的活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也即外化概念,是帮助他从抽象观念过渡到自然界的逻辑拐杖。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就是建立在这个拐杖的基础上,没有它黑格尔就不能把他思维中的逻辑旋转和现实自然界联系起来。通过异化这座桥梁,黑格尔就直接把概念冒充为实体,把观念冒充为感性、现实、生命,把认识过程冒充为世界运动过程。因而,异化是黑格尔克服唯心主义内在障碍的救命稻草,是黑格尔在绝对观念和现实自然界之间架起的一座桥,当然该怎么通过这座根本不存在的桥,只有黑格尔自己才知道或者说连黑格尔自己也不知道。可见,异化概念是黑格尔体系的基石之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论包含着一种倒立着的、目的论的发展观。黑格尔借助异化和扬弃这两个环节所建立起来的体系表现为各种不同运动形式逐级过渡的有机体系,这些运动形式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一个必然的否定之否定的系列。高级运动形式通过对低级运动形式的否定,就把丰富的发展内容收归于自身;因而黑格尔的异化思想中包含着事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真实发展过程。但是在黑格尔那里不是内在矛盾导致事物的发展,不是低级运动形式通过自身内部矛盾的展开发展到高级运动形式,而是高级运动形式否定低级运动形式,从而把低级运动形式提升到自己的水平上。完美的绝对观念把自身外化、异化出去,这些被异化出去的各环节只是绝对观念的不完美的表现,所以绝对观念要一个一个地扬弃它们,这就构成了宇宙的发展。所以,异化是否定、是暂时离开目的,而扬弃异化是否定之否定、是回归到目的。先验本质是事物的目的和终极状态,趋向这种状态的“努力”,就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发展形式来说,这是倒果为因的发展路径,它把终点作为起点、把结果作为原因、把抽象的观念作为现实运动的最后根据。绝对观念成了过程的绝对主体,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不过成为这个抽象主体借以自我发展的预备阶段;因而黑格尔的异化概念中蕴涵着唯心主义的、倒立着的、目的论的发展观。 马克思把异化概念从唯心主义的先验本质外化论下解放出来,把它转化成一个唯物主义的、用以表达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关系的概念。在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著作中,异化概念主要是表述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关系的对抗性,用以表达“人与人关系的客观颠倒和错乱。”[1] 这种异化,不是唯心主义的先验本质的外化,而是社会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关系;因而这种异化是一种“科学的关系异化”[1]。归纳起来,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著作里,异化有如下含义:第一,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对立。资本主义生产“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2]。工人“把他的劳动和别人的劳动为一个共同目的的结合,看成是一种和自己相异化的权力”[3]。“物质生产中,……把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这是人本身的劳动的异化的过程。”[4] 第二,劳动与人的本质追求相对立。人的本质追求是自由自觉的实践,而“在资产阶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时期中,人的内在本质的这种充分发挥,表现为完全的空虚,这种普遍的物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5]。第三,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对立。“通过劳动本身,客观的财富世界作为与劳动相对立的异己的权力越来越扩大”[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劳动产品具有的与工人相独立、相异化的形态”[2]。“工人本身不断地把客观财富……,当作同他相异化的、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力来生产”[2]。第四,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因为马克思把人看作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所以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也就是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资本是“作为从劳动异化出来的、支配劳动的和在资本家身上个性化了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6] 资本作为实现劳动过程的条件“是和他相异化的财产”[3]。劳动“把它在客观条件中的实现同时当作他人的实在从自身中排斥出来,因而把自身变成失去实体的、极度贫穷的劳动能力而同与劳动相异化的、不属于劳动而属于他人的这种实在相对立”[7]。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从哲学上看属于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法,从经济学上看从属于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也完全脱离了与目的论发展观的联系。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是倒立着的、目的论的发展观的表现。而在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那里,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类本质的异化和复归之类的遁词。马克思既不用先验本质的外化来说明私有制和异化现象的产生,也不用先验本质的复归来说明私有制和异化现象的消亡。马克思把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看作历史发展的动力:一方面,是劳动、劳动分工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私有制和异化;另一方面,只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只有生产力的提高,只有生产力的发展使直接劳动时间不再成为财富的尺度,因而通过盗窃他人劳动时间来获得自身发展条件的必要性消失的时候,私有制和异化才会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