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小新,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101)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正在从一元化日益走向多元化。多元价值观之所以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依据,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内部原因,也有国际社会发展的外部原因。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日益进步、日益现代化的集中反映。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进步意义,另一方面则应将其制约在主导价值观的基准之上。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引言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是一个普遍的事实。那么,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在何种条件下产生的?为什么会在社会变革或转型期出现?形成这种多元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如果价值观多元化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又该如何避免由此会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无序?对此,本文予以探讨。

      思考价值观的多元化,首先应该明确价值的一元与多元问题。对于价值的多元与一元通常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理解:一种理解是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认为所谓价值的多元,是指同一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价值主体来说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以及同一价值客体对于同一价值主体在该价值主体的不同状态下往往也具有不同的价值;所谓价值的一元是指虽然任何一个价值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对于不同状态下的同一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以人类社会总体为价值主体时,该客体的价值又是确定的。还有一种理解侧重于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价值的一元与多元,认为价值的一元是指在观念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提倡或主张某种单一价值观念或价值准则的倾向,多元则是允许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有不同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存在,并给其留下相应的空间。

      本文是从后一基点,即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进行论述。所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一个社会系统中特定民族的社会关系、文化系统和观念意识形态的离散、分化和互解的状态。

      价值观的多元与一元是辩证统一的。片面强调一元性或者多元性都容易走极端。但以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我们在接受一元与多元的哲学价值理念时,也应接受价值观的多样性共存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观多元化之必然

      随着国际、国内全方位的实践进程的影响和不断深化,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其差异与多样化正日益凸显。具体讲,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是指在共时态上,社会中同时存在着多种复合的价值观念因素,无论在社会的宏观背景上,还是在个体的精神世界中,都同时存在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以及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等多种因素。

      价值观的多元化,首先是与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今天的世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风行全球,扩展到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凭借市场经济这一动力强大的发动机就这样诞生了。由此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参与其中的各国国民经济主体在共同的体制基础上导致了国际经济关系的拓展和深化,进而使整个人类连接成为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浪潮带动着世界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面貌,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相互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逐渐加强,使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共存,表现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与日俱增,且文化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了广泛冲击。詹姆逊在论述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深刻地道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这种影响作用:“文化的威力在整个社会范畴里以惊人的幅度扩张起来。而文化的威力,可使社会生活里的一切活动都充满了文化意义(从经济价值到国家权利,从社会实践到心理结构)。”[1] (p.87)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直接后果,将是导致全球社会结构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的转变,而这又将导致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中价值观的分离性发展,致使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态势。

      价值观多元化状况的出现,不仅仅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必然产物。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推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成表现出很多方面。一方面,从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看,知识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而高新技术又是以创新为灵魂的。高新技术的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创新,它表征为对整体社会的全面推进。即以思维的创新为前提、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保证。这种创新的过程必然是新的价值观层出不穷的与时俱进的过程,因而必然会导致多元化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从时间进程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和谐关系,而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主要表现为分裂对抗的关系,在后工业文明中,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反思与纠正以往那种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的观念与行为,并认识到人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人类的和谐,唯有建立更加合理、更加正确的价值理念,人类才不会自行毁灭。因此,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又开始走向新的自觉的和谐关系。所以在当代,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重点不仅在于要妥善处理当代人之间相互满足各自需要的矛盾,而且要重视代际之间各自满足其需要的条件。因此,当一种新的时代到来而引起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普遍调整时,必然会出现社会整体价值观新旧并存的局面,其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多元化的局面。

      今天的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进行着一场意义深刻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首先是经济体制上的,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为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转型决不仅仅限于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它实质上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起点,以社会经济生活的科学化、合理化,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法制化,社会文化生活的文明化、多样化为总体价值目标的现代运动。在这一系列变化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也是价值观多元化状况的形成。

      首先,社会转型为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经济体制的转型势在必然地提升了主体的价值地位,市场经济的建立削弱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压力,同时促进了思想平等和自由精神的生长发育,只有在思想的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多元的价值观。政治体制转型内在地包含了中国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而民主化必然有助于人们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法制化则从法律上保证着这种思想和言论自由的合法性,只有在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环境中才能允许多元化的价值观存在。因此,在社会整体转型中,内在地包含了打破与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大一统的价值观,这样就为从“一”到“多”创造了可能的社会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