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体概念,马克思在他的论著和手稿中留下了大量的论述。长期以来,人们从“个体主体”、“集体主体”、“类主体”等角度出发,对马克思的主体概念进行了探讨。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却忽略了马克思关于“主体,即社会”的这一重要理论,亦即忽略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由于这方面的忽略,不但马克思主体理论的本质含义无法彰显出来,而且这一理论的当代意义也显得晦暗不明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进一步推进对马克思主体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社会主体论的内容和实质 马克思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时,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体理论的。 首先,马克思主张,真正实在的主体不是思维臆想出来的东西,而是社会。他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实在主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只要这个头脑还仅仅是思辨地、理论地活动着。因此,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das Subjekt,die Gesellschaft),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1—p39,s22] 正是在这段重要的论述中,马克思提出了“主体,即社会”的著名论断。在他看来,不应该像黑格尔那样,把头脑中思维活动的结果理解为主体,而应该把头脑之外的实在,即社会理解为主体。 其次,马克思主张,作为主体的社会乃是一个整体,不应该对它做片面的理解。马克思反对黑格尔主义者从生产或消费的片面的角度出发,“把社会当作一个单方面的主体(Die Gesellschaft als Ein einziges Subjekt betrachten)来考察,是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考察,思辨式的考察。就一个主体来说,生产和消费表现为一个行为的两个要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原来的译本把句中的Ein einziges Subjekt译为“一个单独的主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马克思既然肯定社会是独立的主体,当然它就是一个单独的主体。从上下文看,此处应把Ein einziges Subjekt译为“一个单方面的主体”,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就是说,应该从总体或整体的意义上去理解社会主体。有鉴于此,马克思在谈到再生产的过程时写道:“社会既是这一巨大的总过程的主体,也是这一总过程的结果。”[1—p230~231] 总之,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同时也是社会整体论。 再次,马克思主张,社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如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而他特别重视的是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在他看来,与其他社会形态比较,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更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发展着的主体。他写道:“在研究经济范畴的发展时,正如在研究任何历史科学、社会科学时一样,应当时刻把握住:无论在现实中或在头脑中,主体——这里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das Subjekt,hier die moderne buergerliche Gesellschaft)——都是既定的;因而范畴表现这个一定社会即这个主体的存在形式、存在规定,常常只是个别的侧面。”[1—p44,s26]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不仅应该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理解为主体,而且应该进一步把它理解为“既定的”主体,即不是按照我们的思维想象出来的主体,而我们运用的范畴则只是对这一主体的某个侧面的规定。 在了解马克思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询问的是,在马克思的理论语境中,被视为“主体”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批判蒲鲁东的经济思想时,马克思这样写道:“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蒲鲁东的说法]就像下面这样的说法一样:从社会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奴隶和公民;两者都是人。其实正相反,在社会之外他们才是人。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这是社会的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人并不是奴隶。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1—p220] 这就启示我们,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并不是个人的机械的集合体,而是个人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在这个整体中,个人的社会规定性才会显示出来。就其实质而言,所谓“社会”,也就是一切社会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要言之,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关系。 于是,我们又得进一步追问,社会关系的实质又是什么呢?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的一段话解开了这个谜语:“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3—p345] 这就启示我们,在分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时,不仅要把它理解为既定的主体,而且要进一步把理解的触角延伸到作为社会关系基础部分的社会生产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