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氏家庭里,宋耀如夫妇皆是基督教崇尚者,同时,他们也信仰老子的“无为而治”及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教育。他们认为传统的“三从四德”是对民主教育的反叛,因此竭力抵制。他们教育孩子要自食、自力、自信、自强,树立男女都一样的平等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日后,宋氏三姐妹都有远见卓识,也是他们这种教育的回报。 作为受过西方教育的宋耀如,知道知识对国家的重要,要投身革命,仅靠一代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先见之明的他把目光放得更远,决心把孩子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 成才需要多种素质。12岁前的教育很关键,因为此时儿童犹如一张白纸,易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作为孩子涉世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宋家的教育非常独特,摒弃了封建式的“三从四德”,而采取民主的开放的新式教育。 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宋氏夫妇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理解是:老师是老师,不能以抚养来代替;父母就是父母,亦不能以父母的身份去代替老师,这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概念。中国人在传统上常把它们混为一谈。其实,当好合格的父母,不一定是合格的老师,反之也是。高素质的父母,高素质的家庭,是孩子启蒙教育的重要基石。宋氏夫妇对“孩子”的理解又涵盖两种意思:首先,孩子是朋友,其次是家庭中的一员。因此,在宋氏家庭中,始终充满着民主气氛、艺术精神和田园牧歌式的宁静。在这里,孩子可以自由地热爱生活,追求精神,追求完美;在这个家庭里,没有男尊女卑之感,没有压抑天性之理,没有谁说了算之道,封建的治家之方在这里没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教育。宋氏夫妇说:“只要一百个孩子中有一个成为超人式的天才,中国就有400万超人,还怕中国不得救。”他们不但这样讲,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长女霭龄还在襁褓之中时,宋耀如就给女儿带来很多新奇的玩具。每买来一个玩具,他都把玩具放在适当位置,以新奇来吸引孩子,让孩子爬过来,很费力地才能得到。孩子也许因得不到而哭或撒娇,或许因跌倒而不再爬起来。此时,大人并不去帮忙,而是拍手鼓励,直到孩子得到玩具而露出笑容。 当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宋耀如常常给她们朗诵赞美诗,声情并茂,给孩子以美感,给孩子以幻想。倪桂珍则教他们识字绘画,讲解一个又一个精美的圣经故事。很快,爸爸的小号大家都会吹,妈妈的钢琴大家都会弹,这些超常的智力启蒙,使他们受益终生。大方的言谈举止、活泼的天性、宗教的信仰、音乐的风范,在她们身上一个个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女庆龄的七岁生日来临时,宋耀如和妻子暗暗商定,要送庆龄一个有意义的礼物。 为此,倪桂珍花了一夜工夫、凭着她描龙绣凤的本领,做了一个花书包。宋耀如看了道:“礼物不能俗套,要富有成效有新意,何不绣上几句新语,给孩子以启示。”于是,倪桂珍又花半天工夫绣上了“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 第二天,当宋耀如把这两句话送给庆龄时,她高兴地读了又读,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谢谢您——爸爸和妈妈!”庆龄深情地看着父母,仿佛一下子懂了许多。她说这是7年来爸爸妈妈送给她的最好的生日礼物,她要把两句话抄在记事本上,记在心里。宋耀如和倪桂珍都笑了。看着庆龄青春焕发的神色,倪桂珍明白了:送孩子礼物,不光是满足她物质上的要求,还要注意她精神的需要和人生的满足。 欢乐应该归还孩子 宋氏家庭是美满的,美满的家庭常充满欢乐的笑声。 这是周日的一天,宋家小院里传出一阵阵高山流水般的琴声,吸引了路人驻足和近邻们的好奇——宋家的家庭歌舞晚会正在悠扬的琴声中进行…… 高扬的琴声奏出激昂的旋律。 优美的歌声挟着钢琴的神韵。 歌声琴声,一阵高昂,一阵低旋,高扬时如大海扬波、瀑布奔涌;低徊时如小河潺潺流水,又如山泉叮咚……有高有低,有紧有慢,优美动听。 男中音的歌唱者是爸爸宋耀如,此时他正与长女霭龄一起歌唱,钢琴演奏者则是妈妈倪桂珍。庆龄和小妹美龄在歌声中翩翩起舞……虽然她们还不甚懂事,但她们被这优美的旋律所打动。 举办周日晚会,已是宋家惯例。看得出,这是宋耀如教育熏陶孩子的一种刻意的安排。不是吗?歌舞最能为儿童接受。在这个欢乐的家庭里,人各有志。霭龄继承了父传——唱歌,美龄学会了跳舞、作画,而庆龄则继承了母传——弹琴。唱歌使霭龄自信,跳舞使美龄活泼,而弹琴则使庆龄内向深沉。这种性格又使她们在动乱的社会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成年后,三姐妹常沉浸在童年欢乐的回忆中。晚会陶冶了她们的情操,晚会给了她们施展才华的机会,虽然政治把她们分开,难免也陷入困境,但她们常常以琴声、歌声、舞姿来表达她们姐妹间的亲情,排解心中的苦闷。据说美龄60岁才告别“舞台”,而庆龄则直到晚年在她的卧室兼办公室里,还摆着一架古朴的钢琴。工作一天后,在寂静的夜晚,关上门来,弹奏一首贝多芬的乐曲和美国西部民歌,寄托自己的情思,表达对父母以及姐妹的深情怀念,这已成了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