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孩子拿钱背后的真正需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道德品质。当发现自己一向乖巧、懂事的孩子竟然出现了偷拿家里钱的行为(甚至不只一次),震惊的父母应当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一年级小姑娘蕊蕊放学回家以后,嘴里塞满了零食。奶奶感到很奇怪,问她零食是哪儿来的,她怎么也不说。直到晚上蕊蕊的父母回来,在他们的追问下,蕊蕊才承认,买零食的钱是她头晚睡觉前,在房间的椅子底下发现的。她没有告诉父母,偷偷把钱藏在书包里,今天把钱全部用来买了零食,不但自己吃,还请周围的同学一起吃。

      ◇小凯的妈妈发现家里放零钱的抽屉里的钱用得很快,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她并没有太在意,可时间一长,钱用得越来越快,小凯的妈妈就觉得有些蹊跷了。自己这些日子没有经常买过什么东西,问丈夫,他也不知道。小凯的妈妈这才怀疑到正在上初一的儿子小凯身上。经过父母的盘问,小凯终于承认自己确实拿过几次家里的钱而“忘记”和父母说。通过父母的严厉批评,小凯发誓从此再也不偷拿父母的钱,有用钱的地方会直接和父母说明。然而不久以后,小凯的妈妈发现儿子又开始从家里偷钱了。

      以上两例事件是父母在教育中常遇到的问题。发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是打骂,监管,还是说服教育?似乎每种方式父母都能说出理由,又似乎哪种方式都没有十分的把握使孩子从此不再犯。其实,父母的误区在于,只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偷钱”行为本身上,而忽略了其发生行为的动机,即孩子拿钱的心理需要。然而,正是这个容易被父母忽略的心理需要,才是孩子拿钱的源头,抓不住这点,问题不会得到真正解决。

      心理需要支配着拿钱的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不可避免地会犯很多错误:撒谎、逃课、不完成作业、顶撞父母、偷拿家里的钱等等。事实上,人类的行为表现是由动机支配的,而需要又是动机产生的基础。简单地说,孩子的心理需要支配着孩子的行为,当一个孩子的强烈需求(大多数是父母所反对或不理解的)得不到满足,而他又没有足够的意志来延缓这种需求,孩子就很可能采取一些不太正当的行动来满足他的需求,而偷拿自己家里的钱,则是容易被孩子所选择的最具合理化解释的方式。这就是很多父母不容易意识到的一点。

      解决孩子拿钱的问题,首先要弄清孩子拿钱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这之中会经历三个心理过程,即:

      “欲——惧——智”。

      首先是欲,也就是我们所提到的需要。当一个人没有某种欲望的时候,拿钱也就毫无意义。孩子拿钱,并不是钱本身使孩子动心,而是他的某种欲望启动了。孩子的这种欲望(需要),正是我们所必须把握住的。孩子的需要往往十分微妙,它不但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也包括第一层次需要、第二层次需要等。一年级女孩蕊蕊拿钱的需要首先是对零食的渴望,她说:“每当我看到别的小朋友一放学就到小卖部买各种好吃的,就特别羡慕,所以我一拿到钱,就要用它们全买零食,一次吃个够!”但是,既然她那么想吃零食,为什么还要把零食分给别的孩子呢?蕊蕊说:“我把零食分给大家吃,就可以让那些不喜欢我的同学也能跟我好。”这样,交往的需要就成为了蕊蕊拿钱的第二层需要。而初一学生小凯屡次偷钱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经过和小凯的沟通,我们了解到,小凯是个电脑游戏迷,他无法克制自己打游戏的欲望,才屡次从家里偷钱去网吧打游戏。如果只是对游戏的需求,也许还不至于太难受,小凯说:“我们班的男同学下课后都聚在一起谈论电脑游戏的事情,谁要是不懂,就会被大家嘲笑。”看来,不仅仅是电脑游戏,被别人尊重和自尊也是小凯拿钱背后的需要。我们只有搞清楚孩子的“欲”是什么,才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第二是惧。孩子惧什么?当他的欲望产生的时候,如果这个欲望是不被家长所接受和理解的,孩子一定惧怕父母知道。不敢让父母知道,又无法控制欲望,偷的方式就很容易被孩子所采用。蕊蕊说:“平时爸爸妈妈总是夸我是个不吃零食、不乱花钱的好孩子,我如果直接向他们要钱买零食吃,不就不是好孩子了吗?”而小凯的家里虽然有可以上网的电脑,但他的父母因为怕耽误他的学习基本不让他玩,小凯想玩又怕被父母知道,就偷着跑到外面去玩。拿钱的事情暴露后,无论父母怎么打骂,小凯就是不承认他偷钱是为了上网吧打游戏。他说:“我偷钱本身就是错误,用钱去打游戏就是错上加错,让爸爸妈妈知道了还不要我的命!”由此可见,孩子对父母了解他欲望的惧,是他们偷钱的重要心理过程。

      第三是智。孩子需要钱来满足他们不敢为父母所知的欲望,就容易选择偷的方法。既要满足欲望,又得想办法让父母抓不到自己。如果第一次偷钱的行为获得了成功,孩子尝到甜头,他的这种心理就会得到一种鼓励,在心理学上叫做“正强化”。它的作用就是促使行为过程继续坚持下去,孩子的心理需要最终衍变成为对钱的欲求,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个时候家长教育方式如果不当,孩子不但不会改,还可能对此形成仇恨,这就是所谓孩子屡教不改的真正原因。所以当父母抱怨孩子为什么会屡教不改时,我们首先要扪心自问,屡教的“教”正确吗?只有方法得当,了解孩子拿钱的心理过程,教育才会起到正面的效果。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

      一个孩子对钱的态度来自哪里?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来自于家庭,来自于他们的父母对钱的态度。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迁,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但可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机会、荣誉,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所表现出的对金钱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又通常不会压抑和掩饰自己的态度和欲望,它们便自然而然地体现到孩子的日常行为当中。

      父母容易影响孩子的不当的金钱态度一般包括两类:一是生活过度奢侈,对金钱的过度挥霍;一是对钱的过度看中,斤斤计较。有一对孩子已养成偷窃习惯的父母对自己孩子的行为表示非常不理解。他们说,我们平时在外面辛辛苦苦地做生意,挣那么多钱还不都是为了给孩子花的,我们生活非常富裕,对孩子更是一掷千金,可孩子为什么还是经常偷钱!家长对金钱挥霍无度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无限满足自己膨胀欲望的生活习惯,他不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当父母所提供的金钱不够满足他的欲望时,偷,便成了他唯一的选择。相反,当父母对钱过于看中,成为斤斤计较、吝啬并好占别人小便宜的守财奴时,孩子就容易将钱看作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诱惑的东西,随即就会产生追求它支配它的强烈欲望,这也是导致孩子偷钱的动机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