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唠叨”当良药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家庭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令孩子心烦的“唠叨”

      邻居的孩子文文前几天忽然给我打电话说:“阿姨,我的妈妈真没劲!”我心里一惊, 忙问道:“怎么了?”我刚问,文文就说了一大通:“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 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我连忙安慰文文。谁 知文文还有话呢,“前几天我作业没做好,本来就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里,妈妈又开 始唠叨起来,说我一个女孩子,学习不好,将来会没有出息的。我躲进自己的房间。可 是我一出来,妈妈觉得没解气,又开始唠叨。阿姨你说多烦人呀!”文文的话引起我的 思考。

      父母为了孩子好,对孩子是“千叮咛万嘱咐”。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却觉得父母太“ 唠叨”,很多的孩子为此产生了厌烦心理。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 理学讲座和咨询以及进行千份学生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显示,98%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 过程中,被孩子指责为唠叨。有些孩子为了摆脱这种状况,甚至做出了极端的、违法的 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父母的一片好心,怎么会造成另一番结果呢?在我们的 实践中发现,为了教育而唠叨的父母不在少数。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父母唠叨的原因 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唠叨的原因

      1 性格方面的原因。一般性格软弱和紧张型的人容易唠叨。唠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 ,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就像有的人出门的时候,不相信自己已经关好了门 ,还要重复去看一次一样。软弱和紧张型的人是不相信自己的话别人已听见,不相信别 人会照着自己的话去做,所以要重复,要唠叨。

      2 思想上的原因。孩子身上寄托了父母所有的希望,有的父母甚至将自己当年未实现 的理想也寄托到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但简单的理想“位移 ”,十有八九会给孩子增添一股无形的压力。孩子实现了父母的“理想”,当然是皆大 欢喜,而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没有按照自己预期的步骤去做,便会十分着急,为了加强“ 督促”,就不自觉地开始了“强化教育”——唠叨。

      3 子女方面的原因。父母乃至祖父母骄纵、溺爱,养成了孩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 的习惯和惟我独尊的心理,很多家长都反映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有的家长明 显感到言语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没找到其他的好办法,于是错误地认为,遇到孩子不听 话,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三次不听就说五次,只要自己多说几 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并具有独 立思考的能力。而作为父母一代,跟子女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异 ,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正视这一点,以老观点、老办法看问题,还把自己奉行的观点强加 到孩子身上,而没有从子女的角度去思考,不了解子女在想什么。

      当父母采用简单的“限制”和“唠叨”的方法时,会产生诸多的不良后果,如,导致 孩子与父母分心,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不听话——父母唠叨——孩子更加不听话 ——父母更加唠叨,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代沟”也越来越深。

      避免唠叨的对策

      我们强调教育要有方法,教育应该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父母在与子女交流的过程 中,切不可一味地将“唠叨”当做“万金油”。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唠叨”,做个孩子 喜爱的父母呢?

      1 “该放手时就放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需要家长一直在身边教导“应该怎样 ”,“不应该怎样”。在孩子们具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多多放手,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 空间,哪怕错了,也能使孩子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以后自然会总结、寻找正确的方 法去做。

      2 相信孩子。家长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觉得他们一直是长不大的“小 宝宝”,而要看到孩子各方面所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地肯定表扬,变“唠叨” 为表扬,鼓励孩子,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3 换位思考。这个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不妨假 设一下,如果自己的父母当年也这样唠唠叨叨,一句话重复上十几遍,自己会是什么感 受。

      4 放下父母所谓权威的“架子”。当您的孩子觉得您“好烦”的时候,不妨坐下来和 孩子好好交流一下:“你觉得妈妈(爸爸)哪里烦了?刚才的话是不是只要说一遍就记住 了?下次是不是只需要说一次你就能够做到呢?”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变单向的唠 叨为父母和子女间双向的对话交流。这不仅能够创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为 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机会,为了解孩子提供良好的帮助。

      俗话说得好:“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有时候真需要父母以 静制动,多体会体会无声教育的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