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的家长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 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 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做子女的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能是 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而很少是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 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有颇多抱怨。于是,许多家长都这样感叹:“好心 没有好报啊!” 那么,“好心没有好报”的原因在哪里,究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专门研究提高“父 母效能”,指导培养“智慧型父母”的胡玉顺教授对此具有独到见解。请看记者对她的 访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您多年进行“父母效能训练”,专门研究如何提高“父母效能 ”、培养智慧型父母这一问题。请问“智慧型父母”是一个什么概念? 胡玉顺教授答(以下简称答):智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 的能力。顾名思义,智慧型父母就是指具有一定教子智慧的父母。相对而言,智慧型父 母具备较强的辨析、判断孩子行为表现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孩子 的洞察力,能睿智地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断,在孩子 成长的特定环节,用符合孩子年龄特征和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教育策略,来 培养快乐、幸福的儿童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提倡做智慧型的父母,目的在于提高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辨析、判 断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父母的教育行为,然后再用父母的行为去影响 孩子,教育孩子;使父母的良好愿望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和教育效果——“ 好心得到好报”;使父母掌握有效能的沟通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感 受到孩子的童真。其实,父母影响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也就 是做一个智慧型父母的过程。我们提倡智慧型的父母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 到父母所施的爱,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期望——而这些恰好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 样,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问:根据这个概念,您认为“智慧型父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记得有一位母亲曾对我说:“教育孩子的问题,正在成为我的心病,我不知该怎 么办。”一位父亲也曾对我说:“什么‘长’都好当,惟独家长不好当。”父母们的这 种感觉甚至让孩子都深有体会,有一位少年就曾经非常严肃地对父母说:“我要说一件 事情,你们别嘲笑我,将来我结婚后不生小孩,因为我受不了负担一个小孩长大的责任 ,做父母太难、太累、压力太大。”可以说,烦恼、困惑纠缠着今天的父母;子女教育 中存在太多的问题。 因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当今的父母应该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树 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能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也就是做一个智慧型的父母。我所说的学习,不仅包括教育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做人 的学习。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能给孩子起到楷模的作用。父母应 学会激励、学会鼓励,恰到好处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因为对于孩子成绩的肯定,会 给孩子带来成就感,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就会不断地做好,这样在家庭教 育环节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此外,要多参与孩子的活动,不仅要参与孩子的学习,还 应更多地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活动。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 ,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 作为智慧型的父母,应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 地融为一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指导孩子在做事中开智明理,让孩子体会到爱 的滋润和美的熏陶。给孩子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 表现力,激励孩子发展自我,鼓励孩子自信。孩子之间只有个体差异,没有好坏之分。 把孩子的梦想当作令人欣赏的志向,当作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鼓励孩子大胆尝试 。只要孩子努力去做,父母都应该说:“好,非常好。”因为,孩子只有对自己充满信 心,长大后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一个人连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怎能借助别人 的力量来推动自己? 作为智慧型父母,重要的是在孩子茫然时给予正确地指引,当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的 帮助,使他们感到父母是最可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 和他们只有年龄的差异,但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对孩子来说,父母不 仅仅是保护者与抚养者,同时也是活生生的人,是榜样,甚至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英雄。正因为如此,智慧型的父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以身作则。 问:您所说的智慧型父母,应善于把理性的教化、爱的滋润、美的熏陶有机地融为一 体,倾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是有一些父母不但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对孩子的爱都 缺乏理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当然,目前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许多 家长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还有的父母缺乏理智—— 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看成是对孩子的爱。比如我曾接待过一个很伤心的妈妈,说到孩 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 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 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要求,她就感到伤心。再换个位置看看孩 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 感受。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不相吻合,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于是幼小的心里就 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父母的做法一而再,再而三,在孩子内心留下了深深 的印记,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关于爱的不准确的概念。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 ,不懂得爱,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 会到爱,并学会爱别人、爱父母,才能成为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