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家庭,有益孩子成长

作 者:
晏红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华家教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家和万事兴

      中国有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家和万事兴。”其中,家庭教育作为“万事”其中的一件“大事”,要取得较好的效果离不开和谐统一的家庭氛围,念好“家和万事兴”这本经,是家庭幸福和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是搞好家庭建设的一条真理。

      孩子在和谐关系中和谐发展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配合得恰当和匀称。”这一语道破了和谐家庭的本质含义,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默契,如和谐的夫妻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祖孙关系,这三种关系像三角形的三条边,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架,在构建现代和谐家庭中一个都不能少,孩子也将在这些和谐关系中和谐发展。

      孩子需要和谐、恩爱的爸爸妈妈

      一位小学教师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聪明的小男孩上课积极发言,思维灵活,各门学科成绩都不错,但是不遵守纪律,不团结同学,是老师和家长治不好的“头痛病”。他恶作剧的花样层出不穷。一次开班会,他把废纸篓放在半闭半开的门头上面,老师进来一推门,纸篓不偏不倚地落在老师的头上,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同学们穿一件新衣服,他会偷偷地在他们身上画上一些乱七八糟的图案;把吃过的口香糖粘在女同学的头发或裙子上;把同学的作业本藏起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很着急,他们在家里管教孩子挺严的,从来没有纵容孩子搞恶作剧。终于有一天,老师发现了问题,她把这对夫妇请到学校说:“孩子是因为你们俩才这么做的。”这对夫妇觉得很委屈,老师拿起一个作文本说:“你们看看吧。”

      作文的题目是《我的爸爸妈妈》,孩子写道:“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喜欢我,可是我不快乐。他们在家里不是吵架,就是谁也不理谁。有一天,我又在学校干坏事了,老师跑到我家告状。老师走后,我看见爸爸妈妈在卧室里说了很长时间,我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可是我很喜欢他们俩和和气气的样子。我真希望老师天天到我家,我爸爸妈妈就不吵架了,那该多好呀!”

      看了之后,这对父母面面相觑。原来孩子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拯救他们的爱情而恶作剧。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不但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

      婚姻和谐的夫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即使性格、爱好和生活习惯不同,也能相互包容、彼此适应。这样的夫妻遇事容易沟通,善于商量合作,不会长期处于“热战”(吵架)或“冷战”(不理睬)之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善于优势互补,采取一致而灵活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的时候,这种优势互补和一致的教育方法更显重要。

      家长要适应微妙变化的亲子关系

      家庭学常把夫妻关系描述为横向关系,把亲子关系描述为纵向关系,从代际和辈分角度说是这样的。然而,说亲子关系是纵向的,并不意味着亲子之间的教育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一般说来,当孩子处于幼儿和小学生阶段,父母要对身心稚嫩的孩子进行抚养和教育,父母对于孩子的权威和威信很高,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关系明显;当孩子成了中学生以后,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渐渐增强,父母的权威和威信受到孩子的挑战,自上而下的纵向教育关系就可能发生倾斜;当孩子成为成年子女,父母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弱,几乎成为平行关系;而当自己走向老年,就要倾听或接受子女的新观念新行为,亲子教育关系恢复纵向,但是方向正好相反,是自下而上了。

      可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独立自主意识和自理能力越来越强,父母虽然仍是家长身份,但是与孩子的教育关系要逐渐做出调整,不能总是替孩子做主,而对孩子的意见充耳不闻。否则,必然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家长说什么不但孩子不听,还可能形成逆反心理。关于孩子的事情,家长要首先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的意见也说给孩子听,让孩子进行比较和选择,如果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而做不出较好的选择,家长要耐心说服和引导,不能简单地给个结论让孩子照章行事,孩子会觉得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尊重而不配合家长。

      和谐的祖孙关系需要培养孝德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很受欢迎,那就是由严顺开、洪剑涛和小叮当三人联合演出的《讲故事》,说的是大年三十晚上,为让家中高龄的老爷子心情愉快,同一故事已经分别听了300遍的爸爸和听了30遍的孙子,仍然像第一次一样“兴高采烈”地听爷爷讲故事。小品在幽默风趣的轻松氛围中,弘扬了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家庭美德。

      人口学统计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各种危机既由国家和政府来应对,同时也必然分解和消化到各个家庭之中。孝敬父母之心有余而力不足是当代许多年轻父母的由衷苦恼。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紧张和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时间成为人生珍贵的成本和稀有的资源,年轻人可以为父母提供经济援助,可以常打电话聊天,却不能“常回家看看”;而“常回家看看”是老年父母最实际的需要,这样他们的生活照顾和心理需求才能得到及时而切实的满足。在传统社会,人们用“父母在,不远游”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信念来实践孝德,可是现在这些行为规则已经不适用了,探索新的孝德实践成为当代家庭教育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