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给自己的情绪上把锁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呼吁理性教育

      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而咆哮式的教育恰恰最终将“教育”的结果抵消为零。因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不能自持的父母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对孩子说了些什么。

      趁你接电话的功夫,刚刚学会用剪刀的女儿将你心爱桌布上的花一朵一朵地剪下来,使那块新买的桌布迅速遭遇了被“肢解”的厄运;5岁的女儿在超市里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包口香糖装进兜里,出来后得意地向你炫耀自己的“战利品”;7岁的儿子从院子里回来,在你10分钟前擦得一尘不染的地板上撒下一片片沙子,这在他已不是“初犯”了……如果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样?相信不少妈妈第一时间内的感受是:“我的肺都要气炸了!”

      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能沿着我们预想的方向成长,尽量不出差错,不惹麻烦,不调皮捣蛋,能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或者在做出了淘气的事情之后能长记性,犯过的错误不会再犯。

      然而,事实上孩子很难有如此高度的自律。他们会不停地弄出一些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恶作剧,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完没了地重复同一个错误;今天我们制止了他的不好行为,明天他却变本加厉地做出更坏的举动,以致我们的忍耐超出了可以承受的限度,于是我们大发雷霆,直至声嘶力竭。

      其实,管教不需要大喊大叫,而咆哮式的教育恰恰最终将“教育”的结果抵消为零。因为在情绪失控的时候,不能自持的父母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对孩子说了些什么。所以,你需要用一些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淘气、犯规、甚至故意挑衅时,你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

      父母要做到有令必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需要规则,包括游戏的规则、生活的规则、交往的规则、社会的规则等等。有了这个意识,孩子的行动就有了大方向,至少,他在道理上是明白的。

      在孩子两三岁能听懂话的时候,就该开始给他立一些基本的规矩了,告诉他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做的。执行规则的最大禁忌就是朝令夕改,因为,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致会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找到可钻的空子,竭尽所能逃避惩罚,逐渐变成“投机分子”。父母能有令必行,孩子就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会发生什么,可以预测他们选择那种行为的后果,明确自己该怎样做。

      父母执行时的态度:

      将“有令必行”贯彻到底的关键是,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就这一次”面前动摇,否则孩子会抓住你的弱点由一次而一百次、一千次、一万次。但在制止孩子不良行为时,父母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语气坚定、直接、平静,措词不伤害孩子的自尊。比如说:“妈妈很爱你,但妈妈不能接受你说脏话。”这样做既能给孩子安全感,也能让他一目了然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有令必行”无须大声威胁,但父母不能心慈手软、当断不断。

      让孩子看到后果

      有时候,孩子即便知道了后果,但因为没有切肤之痛而存有侥幸心理,拿你的话当耳边风,明知故犯,把你心里的“火儿”逗起来。对此,更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经历一次“痛苦”——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比仅仅听说或看到的印象深刻。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直接看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连带关系,并逐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执行时的态度:

      如果在你提醒了多次之后,孩子仍旧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离开餐桌到各个房间里和你捉迷藏,你不妨“狠心”饿他一顿,并在下顿饭之前除了白开水不给他吃任何东西。这样做的效果比对他说:“不许在房间里乱跑,好好吃饭!”或者“我数三下,你必须坐到餐桌这儿来!”要好得多。

      适当的奖励也是让孩子自觉服从管教的好办法。比如,7岁的儿子在客人面前很有礼貌,你可以在客人走后对他说:“你今天表现得很不错,我可以满足你一个愿望,明天你想去动物园还是要个玩具?”

      给孩子立规矩的“附加条件”是向他解释清楚这样做的缘由,让他对做到了和犯规了之后的奖惩心中有数,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站在孩子的角度

      4岁的萌萌专注地画一只恐龙。突然,她被妈妈的一声大喝吓得一哆嗦,拿着画笔的手停在了半空,一脸无辜地看着妈妈。紧接着妈妈重重的一巴掌落在了萌萌的背上,水彩笔也被撅断了。

      其实,孩子的恐龙画得非常好,只是她把它画在了新买的白色真皮沙发上!但是萌萌并不知道这是一个错误,她认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创意的事,能把沙发“装扮”得更漂亮。她甚至还期待着妈妈的夸奖呢!所以对妈妈发这么大的脾气感到莫明其妙。事后萌萌妈发现,就在孩子闯祸的前一天,她给女儿买了一套《洪恩Gogo学英语》,女儿画的正是其中的恐龙。萌萌妈后悔无比:“如果我当时冷静地想想,就能早发现这个事实了。”

      早发现这个事实当然并不能挽救漂亮的沙发,但有助于成人读懂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父母执行时的态度:

      孩子确实做了不该做的事,但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符合其心理年龄。所以,当孩子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时,我们在第一时间内的反应可能是愤怒,但千万要将心中的愤怒沉下去再沉下去,稳住自己,努力只考虑事情本身;而不是把孩子以往的“罪过”全罗列起来,并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自己“火上浇油”。你需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试图找到对策。

      激励让孩子看到希望

      如果你指望通过惩罚来达到管教孩子目的的话,结果多半会失望。因为那样做,会使大量的给予孩子正确引导的机会从你身边溜走。假如你正蹲在地上干活,5岁的女儿拿起一个小方凳,这时正是引领她朝着“你希望她怎样做”方向发展的好时机。你可以说:“乖乖真懂事,知道心疼妈妈了,怕妈妈累着,给妈妈送凳子来了,谢谢你宝贝!”当孩子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时,多给些鼓励和赞许,这会激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出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