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不得不对家长朋友说:独生子女成长有缺憾,即缺少兄弟姐妹的人际交往体验。他们没有当哥哥姐姐的责任感,也没有当弟弟妹妹被保护的安全感。他们只习惯承受爱,很多孩子不懂得施爱于人;只习惯被照顾,尚缺乏关心别人的主动,更没有体验过谦让、宽容、大度。他们往往容易以“我”为中心,自私、计较、任性,而且还有点孤僻。这不用担心,这些性格弱点,可以在与伙伴交往中得到克服。幼儿期的孩子如此,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一、热心伙伴交往,标志着孩子心理的成长和不断成熟。 青春期的男孩女孩格外渴求着与伙伴的交往,那是因为家中的人际关系是纵向的,是抚养与被抚养、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家长难免居高临下,孩子总是承受约束。他们时时刻刻在挣脱约束,寻求自己心中向往的如大人们那样的平等、尊重、独立、自主。怎样才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呢?伙伴交往。 伙伴交往分两类:同性伙伴交往和异性伙伴交往。青春萌动期孩子交往圈子往往是以同性为主,男孩子周围有一群小哥们,女孩子周围有几个要好的小姑娘。他们年龄相近,阅历相仿,快乐和烦恼也是相似的,所以特别容易沟通,也容易产生共鸣,于是他们成为“全天候伙伴”。这样的伙伴能满足他们不同深度不同侧面的交往需求。在交往中,孩子们体验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学会谦虚接纳和忍让,也能体会到受委屈和被误会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乐群性”逐渐得到完善,并加快了他们的社会化步伐。家长朋友对此应感到欣慰,要鼓励指导孩子们的这种同性交往。学生时代的同性友谊最纯真,最没有功利色彩,它会伴随孩子一辈子,有益于孩子终身的健康幸福。 二、开阔眼界,多理解,多帮助,少无端指责。 当然,男孩女孩的交往绝不会只局限于同性交往上,随着性的发展与成熟,他们必然要进入异性交往的领域。这个领域对孩子来说是个新鲜、充满神秘的全新境界。孩子们有点好奇,愿意尝试,有相当大的主动探索念头,都是成长中的正常心态。而采取反感、恐惧、拒绝的,倒是令人担忧的异常心理了。异性交往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智力互补和性格互补的功能。女孩子在语言表达、音乐舞蹈方面的优势令男孩子叹服;男孩子在数学逻辑、体育运动、社会经验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令女孩子羡慕。另外,女孩子热情、体贴、善解人意,令男孩子如沐春风;男孩子的勇敢、大度和责任心,又让女孩子感到与男孩子交往充满信任感。在交往中,男孩子变得整洁斯文了,女孩子变得热情殷勤了。这种交往强化了孩子们各自的性别气质,又从对方汲取优质营养。—般来说,孩子之间的交往定性为友谊。友谊可以测量和观察吗?可以。男孩女孩采用群体交往方式和公开交往的形式,一般就是友谊。它不是一对一的,没有躲躲藏藏的必要,不具有排他性和私密性,当属友谊范畴。对这样的孩子,家长的态度应是理解、宽松,多观察,少讲话,千万不要、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三、未雨绸缪,是家长必做的工作之一。 我们知道,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孩子们的另一种交往。上高中,甚至在初中就擦出朦胧的爱的火花;或者一开始就是同桌,纸条传递,激情燃烧,坐卧不宁;或者是一开始就陷入单相思的苦海,学习成绩下降,始终得不到对方的理解;或者一开始就是群体公开交往,由于话说得特别投缘,不知不觉就单独约会、秘密交流了等等。过密的异性交往和接触,如果发生在20岁之后,一般家长可能会感到一半欣慰一半担忧:“哎,孩子长大了。孩子一定要好自为之。”问题是如果这事发生在十五六岁左右,发生在高考前夕,家长一定心急如焚。那么我们要再次提醒家长:在孩子13岁开始,就要防患于未然,让道德理念和性的萌动、成熟同步,让情感的洪水约束在理智的堤岸。告诉孩子:既然在春天,就不要做夏天的事,春天有春天的任务。如果拥有一棵树,就会失去一片森林。提醒孩子:早开的花,凋谢得也早。天涯伺处无芳草,不须急在少年时。成长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所失才会有所得,这叫必要丧失。爱意味着责任,在学业没有结束、经济没有独立、职业投有选定之前,孩子,你能给予对方幸福的承诺吗?所以,青苹果不宜尝。 四、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共闯“爱”的险滩。 一旦家长发现孩子已陷入恋情,“妈妈,对不起,我已经不能自拔了”,那么,作为家长,你一定要镇静,要尊重这种情感,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鼓励孩子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选择。当然,家长的态度和教育方法很关键,一定要告诉孩子,面对“性”的诱惑时,坚决地说“不”,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早涉于爱河是有弊而无利。解决中学生谈恋爱的问题,如同“闯三峡”,父母子女同心协力,才能闯过险滩,而孩子也会在风风雨雨中变得成熟起来,为以后寻找真正的幸福,打下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