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您不会相信,在人们开始议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的今天,其实很多孩子更缺乏的是来自父亲的爱——请注意,我这里说的并不只是单亲家庭。因为工作的压力,因为家庭分工的细化,现在专职主妇的比例越来越大,孩子得到来自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越来越多。父亲拼命地打拼于职场,母亲全力照顾孩子和家庭,这也许是当今很多家庭的生活模式。可是做父母的也许在这种自满中忽视了发自孩子内心的呼唤:爸爸爱我吧!他们渴望这样的生活镜头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当孩子早上醒来时,父亲应该说:“好孩子,你会成功的!别哭,爸爸给你讲个故事吧。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呀……”请试试,只要您真正关心孩子,向他张开宽阔的臂膀,您一定会成为一个受孩子欢迎的好父亲。 父爱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我们应该倡导“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父亲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如果父亲缺乏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如果父亲不注意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那么,这对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危害极大的。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父亲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要么推卸给爱人,要么推卸给学校,反正自己以种种理由就是不愿意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现代父亲的悲哀,更是不良家庭育人环境的制造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正确交往。 案例一:田梅,女,32岁,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电脑城工作,有一个6岁的女儿。 孩子5岁那年,他的爸爸被驻北京的一家德国公司委派到西安市当分公司经理,一去就是3年,我没有注意到爸爸不在对孩子会有什么影响。有一次,我家请了个木工师傅打家具,一向不同陌生男子说话的女儿,却缠着这位木工师傅说个没完,还可怜巴巴地对人家说:“你抱抱我好吗?”我感到十分纳闷,待人家走后,我问女儿为什么跟这位叔叔这样亲近?女儿歪着脖子说:“我觉得他长得像我爸爸。”女儿是如此需要父爱,从那以后我总让丈夫写信时也给女儿单独写上几句,让女儿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怀。可是我知道,父亲的关爱岂是几封书信就能包括的? 案例二:鄂玉芬,女,45岁,北京市海淀区亚运村某电器公司经理,有一对双胞胎儿子。 我29岁时爱人因车祸去世,一直没有再嫁,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由于没有丈夫,我凡事都谨小慎微,从不让孩子抛头露面,惟恐他们惹是生非。我也很少带孩子出去玩,两个孩子几乎都是在我的翅膀下搂着、护着长大的。由于孩子从小缺乏父爱,也缺乏男人勇敢、刚毅、豁达性格的感染,这两个孩子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女性化的特点:胆小怕事,见到生人就躲,上课从来不敢发言,也从不愿独自外出办事儿。现在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他们交友和择业都成了问题。看来,在没有父亲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确实存在不可弥补的性格缺憾。 案例三:谷琴,女,35岁,有一个11岁的儿子。 我儿子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学习不够用功,成绩平平,对父母越来越没有礼貌,也很少说话,更很少主动叫爸爸妈妈。我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儿子要求我回避,他跟心理医生却说了很多话。后来心理医生解释说,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爸爸的身上。原来孩子在学校常有同学欺负他,他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我怕孩子出事,往往让他忍耐,孩子很想听爸爸怎么说,可孩子爸爸从来没有耐心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儿。孩子还批评我经常给他增加新作业,强迫他做更多的数学题。他说:“如果是爸爸辅导我学习效果会更好,可是他总是说工作忙,是不是他工作很笨,效率不高?星期天他也不能领我出去玩。”心理医生对我说:“父亲是成人社会的典范,也应该是孩子的好榜样。所以,父亲不仅仅要给予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更要给予孩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亲的教诲重如山 1.“棒极了,他始终对我充满信心!” ——北京邮电大学学生唐国森如是说。 读中学时,我有“借口大王”之称,常常旷课或结伙打群架,学校多次向我父母告状。家里人没有办法,只好把我转到老家的中学读书。母亲很伤心,父亲在五个星期后来到学校看我时说:“孩子,你现在不小了,应该知道以学业为主的道理。一个男孩子上了中学就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男子汉,男子汉做事要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也对家里人负责。你这次转学要分为两个方面看,一方面说明你前一段的生活、学习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现在这个学校没有人知道你从前怎么样,从现在开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的人。孩子,男子汉在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站起来。”父亲受正规教育不多,学习期间正赶上“文革”大串联,然而父亲生活知识渊博,对时事了解之深无人能比。他常在吃饭时提出问题让我思考,并教我怎样陈述自己的意见。有时父亲也会回忆起他学习和工作的事情,告诉我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他失去了某一个机会。这种谈话让我明白了人生抓住每一次机会是多么重要。 父亲相信奖励比批评更能让我奋发向上,每当我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拿着成绩单回到家时,父亲总是说:“有进步,棒极了!”我也很开心,决心再接再厉,务求下次考得更好。父亲的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十分有效,我后来也因此有幸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 2.“活在真实中,是我终生受用的人生格言。” ——清华大学数学系学生于郜如说。 小时候,父母不赞成我看电视,但有一次我破例被获准可以观看重播的电视连续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我竟然渐渐地迷上了孙悟空!9岁那年,我央求父亲带我去和心目中的偶像见面,父亲劝我打消这个念头,但我就是不依,最后他和颜悦色地向我解释:“孙悟空只是个虚构的人物,是想像出来的。”他顿子顿,望着我的眼睛又说,“你要活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