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遇到有关“性”问题时,多数孩子首先向父母求解;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仅有四分之一的家长赞成由父母负责向孩子传授性知识,大多数家长则将性教育的责任推向了政府、医护人员、媒体等社会力量,而在国外性教育的最主要承担者却是父母。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一遇到这个问题就集体“失语”了呢? 解惑:有时只需要几分钟 “其实我们之间只要有5分钟的交流,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身为一名中学外语老师的林女士现在回想起这件事来,还觉得有些好笑,可是笑过了又替孩子觉得委屈。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林女士无法想象孩子对性的理解会处在这样一知半解的“懵懂”状态,也无法想象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是如此失职。 林女士的女儿是一名初中生,从上学开始就一直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乖学生,但是进入初一后突然有段时间变得不可理喻地压抑起来。“我那时候注意到她每次看到电视中卫生巾的广告,都会显得特别的不自然,整个人很紧张很惶恐。”意识到女儿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发育阶段,她悄悄给女儿准备了个人用品,可是发现女儿的紧张情绪并没有缓解。无奈之下,林女士只好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从心理咨询室出来的女儿却仿佛换了一个人。林女士很惊讶医生的神奇辅导,可心理医生告之她女儿的心病其实是每位过来人都可以用5分钟解决的。让女儿局促不安的内容其实是,她想不通为什么电视中卫生巾广告出现的都是蓝色液体,于是担心自己的月经特征是与众不同,因此终日惶恐。 当时没有说出口的一句话,让林女士至今仍常常自责。可是还有多少家长,在自己子女的性教育上不愿开口、开不了口或不会开口呢?家庭性教育,只因传统和保守,在子女与家长之间筑起了一道高墙。 期盼:孩子无师自通 “我也知道给孩子的性教育很重要,可总希望孩子长大后自己能慢慢理解。”许多家长总是在对孩子开口谈“性”的最后关头放弃,对他们来说,内心存在这样一种侥幸的想法,就是孩子们有一天一觉醒来就什么都懂了,可以直接实现“从少年到成人”的跨越。 一个令许多家长困惑的问题是,尽管自己当年成长的时候社会和家庭的性教育更加保守封闭,但他们最终也慢慢了解了性。因此在他们看来,这种“不作为”的性教育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孩子真的会自己慢慢懂吗?遗憾的是,答案并非如此。许多问题孩子未曾开口,这并不表明他们没有疑惑,他们也许知道一些,但也许离真相还很远,甚至正背离着正确的方向。高二学生张某在下身出现了几块破皮感染,从未有任何性经历的他却认为自己患上了性病终日寝食不安,因为不敢告诉父母整整耽误了几个月才接受治疗,而最终检查的结果只是普通的感染发炎而已。 现代社会,网络、电视、广播,性已经变得不再那么神秘,可是这些途径也有不同程度歪曲性知识本来面目的可能。孩子无师自通获取的性知识实则是片面性的、支离破碎的,甚至是畸形的。上海市计生部门就曾指出,青少年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有关性知识,许多都是错误的,比如性疾病的传播、性疾病的治疗等。 面对性教育 父母退居二线 该由谁来给自己讲述性知识?孩子求助的眼光最先瞄准了父母。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在北京、上海等5地对家长和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显示,在生活中遇到有关“性”问题时87%的学生首先向父母求解。可有关这一问题的另一组数据,也许会让孩子们失望了,前不久某著名安全套品牌完成了一项全球性调查,在“由谁来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上,只有中国家长对社会寄予最大的期望。全球有4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由父母或监护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而中国仅有四分之一的家长赞成由父母或监护人负责,相反的是,赞成由政府、医护人员、媒体等其他社会力量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比例均高于全球水平。 家长们推卸性教育的责任主要是认为自己不具备水平和能力,无法掌握性教育的方法和尺度。然而事实上,在教育专家的眼中,家庭具有性教育的特殊优势环境,首先孩子的信任可以确定沟通的无障碍,孩子在家长面前可以比较坦诚地提出性问题。此外,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间不一样,他们提出相关问题的年龄也就不一样,学校课程设置很难做到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家长可以随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予以恰当的答复,并施以正确的引导。所以,家长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随时随时开始,随时进行。 “性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语,其实是家长的失责。”一位从事多年青少年青春期教育的中学健康老师认为家长回避性教育掺杂了“功利”教育观念的影子:中国家长渴望孩子成为工程师、外交家、艺术家,他们不惜血本希望孩子能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但他们忘记了,孩子也必将扮演恋人、夫妻的角色,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与否将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正常、幸福的个人生活,在这方面看不到家庭教育的影子。 性教育 一开口就错 “我跟孩子说青春期发育,孩子说生理课早就学过了。我跟孩子说个人的性安全,孩子说‘你知道的还没我多’。我给孩子谈早恋的事情,孩子反驳我说:‘你不就是要说学习阶段学习为重,男女同学的感情是纯洁的友谊么?’我觉得我的性教育在孩子面前显得很幼稚,孩子一堵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儿子已经升入大学的王先生是用“愚蠢”和“失败”来评价自己过去对孩子的“性教育”的,他说自己希望做一个开明的家长,可是到头来自己都觉得自己“迂腐可笑”。事实上,“有心无力”并非王先生的个别状态,同样是根据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只有3%的学生认为家长在解答性问题上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