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掀起龙卷风的心理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莫愁:家教与成才版

内容提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影响,甚至也在自主不自主地运用一些心理效应来处理问题。尽管父母不是心理学家,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掌握并运用一些有效的心理效应,对孩子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本文介绍三个著名的心理效应,相信对父母们会有所启发。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蝴蝶效应——重要的是一定要从源头抓起

      蝴蝶效应:科学家曾预测,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它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它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地加以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

      我们可以用在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对此作形象的说明。这首民谣说: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的丢失,本是一个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这就是军事和政治领域中的所谓“蝴蝶效应”。

      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

      一个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从源头抓起,有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带来的,可能是极大的失败,也可能是巨大的成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因此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另一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那个犯人之所以成为犯人,是因为小时候那次分苹果,他从母亲手里取走苹果时,同时还取走了撒谎、欺骗和投机取巧。

      那个白宫的著名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妈妈把苹果和诚实、勤奋、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信念、斗志一起给了他。

      一件分苹果的小事,却成就了一个卑微的人和一个伟大的人。蝴蝶效应在他们身上的效果多么显著啊。

      “蝴蝶效应”之所以令人着迷、令人激动、发人深省,不但在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是成长的需要。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并检查家教中的细枝末节,如果引导得好,弱小的蝴蝶也能掀起狂风巨浪;如果引导得不好,一颗小小的马蹄钉也会灭亡一个帝国。

      配套效应——给孩子合适的“睡袍”

      配套效应: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狄德罗效应”,亦称作“配套效应”,也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平衡的现象。

      在家教中,对孩子要设置合理的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不是一件合适的“睡袍”,适时、适当的“睡袍”,才能让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与这件“睡袍”出现一致的配置,这样也就不会因“睡袍”的不合身而让孩子无所适从,适时抛给孩子的“睡袍”,还能激发起孩子自我转化的内在动机,主动实现前后一致的良好表现。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原复旦大学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杨福家说,在中学时代自己淘气,不好好学习,由于恶作剧被学校劝退,转到另一所中学,由于教师的正确引导,特别是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到过去那样太无聊了,太没有意思;从书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愤学习,到高三已经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为杨校长大悟的“睡袍”。

      另外,从孩子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监考,在整个高考过程中,发现考生存在心理素质不过硬的问题。比较明显的问题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比如,有的学生高度紧张,有的同学冒虚汗,有的左顾右盼,有的不停地看表,有的考生已经进入考场还要求上厕所,更有甚者拿笔的手颤抖不听使唤,静不下心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