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与心理素质

作 者:
刘芳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素质教育大参考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们为了孩子的成功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忽略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而要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好从其幼儿时代就给其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健康的成长环境。就算错过了早期教育,只要及时认识到这一问题,并及时着手这一素质工程,也为时不晚。具体来说,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晚辈只能无条件服从长辈,不听话就被视为无教养),由家长的身份变成孩子的朋友,建立起信任、平等的关系与感隋,才能造就一个敢说敢干、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的孩子。

      一般的家庭习惯于让孩子服从,父母总是至高无上、无懈可击的。但实际上,家长若有做错的地方,就应诚恳地向孩子道歉和自我批评,使孩子认识到认错是件很自然、平常的事,这样以后让孩子认错就很容易了。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孩子感觉到家中的民主气氛,自然会喜欢与父母亲近,也易于接受父母的劝导了。

      多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给孩子讲解各种行为的意义,使其明辨是非;常和孩子说话,说他感兴趣的话题,就某件日常小事或某个社会现象进行讨论,既丰富其社会经验,又使其变得活泼开朗;玩他爱玩的游戏,参与他的活动,既让他因你的加入而品味到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生活情趣,又让他感到被重视;及时了解他有无烦恼,帮助他尽快解开思想疙瘩,使他经常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利于他身心健康发展;多鼓励他说话,不管对与错,不要让他产生“我说错或做错的话,妈(或爸)会骂(打)我的”这种想法,那样他的语言能力及性格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变得胆小怕事,优柔寡断。日本有两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性格有缺陷的孩子,百分之九十原因在父母。”即家长的个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良好,能促使孩子在父母设计的教育游戏中积极合作,愿意倾听大人的劝告、指点,从而少一点逆反心理,并且总能保持一种愉快心情,大家知道,“愉快犹如成长的维生素”,不仅会使孩子烦恼少、得病少,还会使大脑充满适合学习的脑电波,更快、更轻松地吸纳知识;相反,如果只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不留意孩子的心理活动,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不经常询问他们有没有烦恼、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也就不能随时帮他们消除对这个复杂社会的种种困惑,解决他们在学校、在人际交往中碰到的不愉快、小冲突或难题,使他们面对人生茫然无措,或心存忧虑,对其成长极为不利。马加爵——这个震惊全国、杀了四个同学的昆明大学的学生,被捕入狱后对其父母毫不理会,而给其十四叔写了封长信;显然他的家庭中缺少必要的思想沟通。理智的家长在孩子经受痛苦或烦恼的同时,应用爱心及开导的言词宽慰他们幼小、脆弱、需要温暖及智慧去扶持的心,为孩子点亮一盏盏照亮前程的心灯,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少洒一些泪花、少受一些伤害。所以,不能忽视孩子需要温暖与滋润、需要沟通与交流的内心世界。

      二、用宽容的心对待孩子的错误

      对孩子要宽容。孩子的认知水平不高,孩子的自信心受家长的影响,要充分信任他,对他寄予期望。让孩子做某件事之前,或正在做的过程中,应说:“你能做好”、“你是好样的’、“你的想法很独特”等。不能说“你真笨”、“没出息”、“不可救药”等伤害感情的字眼。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探索、思考、有时不免会犯错的过程,所以要多给他们试探新东西、对新事物进行思索的机会,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孩子的思想不会有边边框框的限制,有时很有新意。要会欣赏孩子。

      但有的人在孩子做错事或考试成绩不好时,不是冷言冷语就是恶语讥讽,更有甚者,轻则骂、重则打——这是种极其愚蠢的做法,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使孩子感到忧伤难过,孤独无助,对父母害怕、疏远、失望。他们对这种来自家庭内部的伤害,一般说来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能忍受折磨;有些有点见识的孩子会向老师或其他亲属求救(如英国就开通了数条儿童求助电话,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孩子的控诉电话)。生理学家认为,恐惧的害处很大,如阻碍心脏的活动,抑制腺体的分泌,毒化乳汁,使头发变白,使人老化等。常年遭打骂的孩子有的甚至作出过激的行为(自暴自弃、离家出走),问题日趋严重、矛盾日益激化直至无法挽回。有的家长埋怨孩子不知“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自以为“打是疼、骂是爱”,可孩子从你的言谈举止中并没有体味到你的“疼爱”,只感到害怕、恐惧,把你视为敌人,并不认为你“是为孩子好”,结果本是骨肉亲情的双方逐渐疏远、分离,可悲又可怜。而有些家长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一片好心却无好报。四川广元县初三学生李文2003年离家出走半年并一次次打电话骗家里的钱,采访中他告诉记者,父母对他唯一的管教方式就是打骂,从来没有沟通。对家庭他已失去了希望,于是他选择出走,向家里要钱是他报复父母的方式。教育孩子最大的忌讳就是打骂,外国一位育儿成功的父亲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孩子犯错误后,把他抱起来,亲亲他并对他说:我爱你,孩子。这并不意味着放纵,而是一种宽慰,因为孩子也不想犯错误,但因年龄小、认知水平低,难免不出点错,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包容他们,让其感到父母不论什么时候都是爱他们的,接着再教给他们正确的做法,使其在纠正一个个的错误过程中学到越来越多的新东西,获得不断成长的机会。

      三、父母提高素质,影响感化孩子

      其实,教育方法得当不得当,平时怎样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与父母本身的修养及性格有很大关系。家长如果有好的品质与个性,(如,对人热情、友好,有耐心、幽默感,富于想象力、人情味等),对孩子更能产生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使他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一点一滴地受到父母的熏陶,其品格、情操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升华,这比仅听老师、家长等长辈的言辞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口头劝导不重要,只是要注意分寸、方法,语言委婉、生动、有趣,并结合实例、抓住时机,才能说到孩子的心里去,使其深深信服,而不是“冷漠”、“不语”、“不合作”。总之,家长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改善自己的性格,才能用高素质、好性格去感染孩子,去武装孩子,并给他们爱与智慧的盾与剑。这样一来,当孩子步入社会时,能游刃有余,随机应变,即使遇到了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退一步讲,即使父母觉得已难以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或素质(如暴躁、小气、粗心、轻信、软弱、狂妄、骄傲等),也要积极通过阅读等渠道了解人类所应具备的优良品性(如坚强、勇敢、大方、开朗、自信、果断、善良、诚恳等),再用各种易于让人接受的方式把这些好品质落实在孩子身上。但无论父母的个性是优是劣,他们都必须做个有心人,了解一些起码的人生常识,知道如何保护孩子,使其最大限度地免受外界的攻击、伤害;如果连其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再谈什么教育成才还有什么意义呢?仅仅因为孩子沉默寡言就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使之忍受非人待遇,葬送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的无知、麻木、愚昧,令人厌恶。而明智的父母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会尽力帮其排除外人的非议,为其提供心理支撑,帮其重新振作精神、走上人生的正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