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早恋要家庭、社会、学生“互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光明日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辑同志:

      去年2月14日,上初二的女儿回家神秘地告诉我:妈,今天几个同学张罗着全班聚会,好多同学都成双成对地交谈着,原来今天是“情人节”。我忙问:“那你呢?”“唉呀,别提了,妈,就剩下我们6个‘单身’在旁边傻站着……”就这件事,专家认为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位中学生的母亲

      看罢《光明日报》转来的这封母亲来信,更加证实了:未成年人早恋是个不争的事实。

      青少年早恋约有四类:一是神秘好奇型。随着未成年人渐渐发育成熟,异性之间开始产生一种神秘、好奇的感觉,相互关注、吸引成为男女同学的本能反应。二是偶像模仿型。如今一些广告、音像和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少男少女亲热相伴的画面,使一些未成年人深受诱惑,在朦胧中有意模仿。三是攀比做秀型。一些争强好胜的同学本来没有早恋的念头,但由于受到身边同学出双入对的刺激,感到没有异性相伴就没面子。四是同病相怜型。有的同学因父母离异,或因学习不好,心中空虚,希望向类似背景的异性互相倾诉,寻求慰藉。

      不论哪种类型的早恋,对未成年人都是有害无益的。他们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旦陷入早恋而不能自拔,既分散精力、影响学习,也难免冲动干出傻事,受到极大心灵伤害,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误区?首先,应理性地面对孩子的早恋。就家长而言,对孩子的早恋应抱有“希望之外、意料之中”的态度。所谓希望之外,就是让自己未成年的孩子远离早恋。所谓意料之中,就是对孩子的早恋问题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并能做出正确反应。一旦证实孩子陷入了早恋,作父母的必须正视而不能逃避,必须理性而不能冲动。因为,逃避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冲动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其次,对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正如前面谈到的,同是早恋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不一样的。家长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对神秘好奇型的,可通过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孩子淡化性别意识,解除对异性的神秘和追求。对偶像模仿型的,应想方设法让孩子懂得:人生是由不同阶段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顺序和使命,决不能把正常的成长顺序打乱了、颠倒了,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对攀比做秀型的,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中小学生有不甘人后的劲头是好的,但要比就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不能比小小年纪谈情说爱。对同病相怜型的,要千方百计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情结,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像正常同学一样学习和生活。

      其三,要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早恋虽然是孩子的私秘,但做家长的一定要尽到监管责任。要留心观察儿女在这方面的异常表现,最好在事先多打招呼,多发警示,将早恋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既成事实,也不必大惊小怪,应讲究方法和策略,耐心地启发和诱导,最终帮助孩子摆脱情感困境。需要强调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说服而不能压服。特别要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绝不能采用任何有辱孩子人格的过激做法,同时,要认真倾听孩子的陈述和解释,给他们反思和纠错的时间。

      其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成年异性的健康交往。研究表明,交往是人类的天性。不同年龄阶段和经历的人有不同的交往对象和交往需求。每个人都是在与别人交往的环境中长大的。想想我们小的时候,在家有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在外有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很少有孤独和寂寞的时候。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没有释放天性的玩伴,只能去学校找喜欢的同学交往。因此,孩子和同一学校或同一年级的异性有些接触是必然的,大多数时候也是正常的不能看作是早恋现象。当家长的要充分理解孩子、相信孩子,把孩子的正常交往与早恋区分开来,切忌对孩子轻率做出早恋的结论,甚至强行下达终止交往的“禁令”。

      此外,解决末成年人早恋问题绝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事,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学校不仅要重视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还要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敏感自闭的学生给于更多的关爱。社会有关部门要坚持不懈地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精心打造有益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精神产品,最大程度地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式营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平台。

      早恋现象是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应当相信,未成年人的早恋在本质上是与成年人不同的,只要引导得法,工作到位,绝大多数同学是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