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为何早恋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心理世界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早恋的生理溯源

      一个由美国福特基金赞助的“青春健康”项目,在北京、天津、广州等12个中心城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21岁的年轻人中79%有过婚前性行为,在农村地区该比例则超过80%,婚前性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有报道说,湖南长沙市某中学一名初一女生产下一男婴,江西赣县一名十二岁半的女孩生子,此类现象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种现象除去个别因偶发事件导致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因性成熟的提早而引起的早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恋爱是男女互相爱慕的行为表现。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向异性表现和接近异性的欲望;而青少年由于生理成熟年龄提前,早恋也就似乎“顺其自然”地登上了人性表演的舞台!

      奥地利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所建立的心理学性力(libdo,又称本能)说诠释,性力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是本能的冲动及欲望形成的动力!虽然这一学说有其局限性,然而却可以说明人类的性心理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抹杀和逃避的。可见,青少年早恋问题的产生亦有着其深刻的生理根源。一味地强调早恋为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不科学地考虑其固有的不可抹杀和忽略的人性之本能,对青少年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欠考虑的!

      二、早恋的社会根源

      李银河先生在《性、婚姻、东方和西方》一书中阐释:“在中国,与性地位有关的都是重大与渺小、崇高与羞耻、上流与下流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中,性被忽视,性在重要与不重要、崇高与低下、浩然正气与鬼魅邪气之间属于后者……”的确,在中国,“性”一直被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与性有关的问题或事情往往被“上纲上线”,由此便导致了“谈性色变”的结局。延伸到教育界,性教育一直是遮遮掩掩似乎见不得天日。有关专家认为,性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接种疫苗”的工程。虽然早在五六十年代性教育就已经被提出来了,可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最终导致了青少年性知识的贫乏和性恐慌的现象。因此,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需要对性教育予以重新审视和定位。

      我国的性教育普遍开展得太晚,一般都从初中开始,相对孩子而言明显滞后,尤其是现在,青少年普遍早熟,这一矛盾和冲突就显得尤为突出!即使在较为发达的地区,虽然性教育开展得较早,然而其透明度和知识的合理性却大打折扣。教师或因“羞涩”或因“含蓄”而使孩子对“性”更加地好奇。眼下中学的性教育课本内容陈旧,而且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面上,对成孕、性生活等相关知识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貌似含蓄,实则误人以致一位中学生戏称:“我们知道的老师就教,我们想知道的老师却不教,我们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虽为戏言,但令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

      而在绝大多数家庭,家长们往往由于“羞于启齿”,对青少年所困惑的性问题多为“顾左右而言其他”,让孩子们的困惑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解释,只能在问题的边沿徘徊。家长更是将一些看起来似乎敏感的话题在无形中推给了学校,而学校却对来自社会的冲击表现为脆弱和无能为力。“性教育”正是因为这种“欲遮还掩”,企图回避却又无法回避而使青少年更加“神往”。计生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只有5%来自于初中的生理卫生课。于是,孩子们只能通过录像带、电脑网络、甚至充斥着淫秽画面的黄色卡通等去了解。学生有关性知识的空白,学校教育这一正规渠道没有去有机地占领,这不能不是青少年早恋的一个深刻而重要的社会原因!

      三、早恋的心理探秘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成熟年龄都较以前早,由于人性的本能,他们对自己和异性的身体的变化充满着好奇,他们充满着生命的激情,欲求了解“世界的另一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给予他们的只是更加的困惑和不解,带给他们的往往是更加的彷徨与无奈!德国19世纪的天才——卡尔·威特的父亲在谈论他如何教育孩子时说,孩子对新的事物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因此,青少年在对青春期的变化得不到应有解释的情况下,便“心动不如行动”,自己到“伊甸园”里去探求“未知的世界”。这恐怕是青少年早恋甚至偷吃“禁果”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

      青少年处于人生最充满活力和幻想的年龄阶段,但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却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们非常需要关心和爱护。然而在许多家庭,由子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的婚姻解体使得一些青少年过早地失去了他们本应得到的父爱或母爱,甚至在个别单亲家庭,一些青少年遭到虐待和歧视,他们只能从外界寻求一种被关爱的感觉。有资料表明,问题少年往往出自于不健全的家庭。于是,一些青少年过早地陷入了恋爱的旋涡,个别女学生甚至和社会闲散青年恋爱起来。一位中师的女生说,她就是要寻找一种被爱、被重视、被珍惜的感觉。正是基于此种心理,一些青少年步入了“早恋的殿堂”。

      青少年是好动的,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在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他们通过电脑网络、电视、图书、音乐等种类繁多的媒体接受到种种所谓“个性”的新鲜事物,却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和价值观的不坚定,不能正确地接受和理解,往往在接受时产生偏差。他们没有认识到恋爱所必须承受的责任和义务,仅仅是因为“好玩”,寻求一种刺激、一种新鲜、一种虚荣,甚至一些青少年把是否拥有“男(女)朋友”作为是否有“面子”的标准。于是,就有青少年如是说:“玩玩罢了,又不缺斤少两!”多么轻松的言语呀?!这种危险的心理状态恐怕正是一个又一个令人痛心的凄戚故事的始作俑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