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给他的爱好打开一扇窗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好母亲。每当我反省自己教育儿子的方式时,总是沮丧地发觉失败的地方很多,因而老是处在反省中。 儿子赵小多中考那年,作文题目是:“我有一双__的手”,同事的孩子不少都是高分学生,考完后一问,他们全写的是“我有一双灵巧的手”。而我那玩劣的儿子写的却是“我有一双笨拙的手”,文字上很有些调侃、不恭之意。得知儿子与别人不同时,我心中窃喜:与众不同,说明有新意,只要新意跃然纸上,就会得高分。 中考成绩出来了,儿子比别人的分数都低!我当时就有些犯晕,在不停地反省之后,我想,在阅卷老师的心里,这种自我贬低,用嘲弄周围事物来开脱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是好学生,因为好学生起码是严肃的,为人谦逊的。作为母亲,内心说不清是自责还是惶惑,过去总是告诫儿子,不要一味地去模仿别人,做什么事都要有点创新意识,要善于另辟蹊径,才能培养创造力。 当时,除了语文,其它几门成绩也不甚理想的儿子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上普通高中,要么上中专混张文凭。 朋友们劝我,上了普通高中,将来同样很难考上大学,而且高中这三年中学的数理化,将来对找工作起不到任何作用。 掂量来掂量去,只好为他报考了一所中专的计算机专业。 上学第一天,儿子把教科书拿回家来,我这个电脑发烧友一看,心里顿时就凉了大半截:这些教材基本上都是些过了时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因而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异常得快,一些知识未能进入学校教材就已经被淘汰了。 由于自己对电脑的独特爱好,从儿子进中专第一个学期起,我就让他上了网。 刚开始时,他只是漫无目的地在网上瞎逛。后来,他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叫“ME”的孩子们的聊天室,在这里,儿子用他在初中时学到的少得可怜的英语与各国的孩子们吵架、交友、谈天说地。最让他受益的是一位澳大利亚的大姐姐,她非常耐心地在聊天室里教他英语,每天都给他发了份电子邮件,因为知道儿子是中国男孩,她在信中的语法难度一点点加大。为了这份友谊能持续下去,儿子也每天坚持用英语回信。 几个月过去,儿子的英语水平迅速上升。同时,好像也是无师自通,儿子的计算机水平也快速提高。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还只排在20名以后,第二学期就上升到了前几名,前三个学期结束时,他的英语水平在全校的英语比赛中得了第一名,竟超过了英语专业和高年级的同学。遇上一些弄不太清楚的问题,老师偶尔也要“不耻下问”一回。 网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让孩子有如此大的改变,真是让我又惊又喜。 儿子的变化让我感到一丝欣慰,网络不仅给儿子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而且使他的知识面迅速扩大,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知识我连书都不用买,儿子直接从网上就能找到。更使我如释重负的是:学习对于儿子已不再是一种沉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过去,我逼着儿子学,现在,我却常常要担心儿子因为太用功而伤了身体。 思考:这一代孩子中,比我儿子更出色的人不知有多少!我自己周围就有很多优秀的孩子,但是,他们几乎都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青春时光,当成了赌注押在了“高考、留学”这一条狭窄的路上,在今天,你还能找到一个不想上大学,不想去留学的孩子吗? 有时,看着这些孩子真是可怜:每天十几个小时陷在各种辅导书和题海之中,童年已没有任何快乐可言。父母们也是因此备受煎熬,人们苦苦追求的只是一样东西——高分。教育已蜕变成一种严格的标准,人生的道路也只剩下一条。 难道中国几亿青少年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过去,人们都说高考是条独木桥,而现在这座桥似乎变得越来越窄了,难道只有这一个模式才能让孩子们成才?大概是10年前,有一天,我去作家史铁生家里约稿。聊天时,从未当过父亲的史铁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其实,对于父母来说,培养一个人格完整的人要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这句话让我警醒。也正是这句话,最终使我没有逼儿子去挤“上大学”这座独木桥,我常想,当我们为保护藏羚羊、保护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而呼吁时,我们是否想过,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多样性!当我们过度地致力于塑造我们孩子的同时,我们是否想过,最该塑造的、或者说最应该小心呵护的恰恰是他们个性的多样性、爱好的多样性、理想的多样性、能力的多样性甚至习惯的多样性。 儿子的经历使我第一次对今天的教育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过大学或是一定要接受16年甚至20年的教育才能成才? 应该说,作为独立的生命,被一种严格的标准来塑造,其实是一个悲剧。 给儿子的选择亮绿灯 然而不久,更深的忧虑向我袭来,这个时候,儿子只读了两年中专,他还要用两年时间去完成那些对他来说毫无作用的所谓“学业”。我在与儿子反复商量之后,终于艰难地做出了让他退学的决定。这样,儿子的学历就只有初中了。 而恰恰在这时,国家的教育政策又发生了变化,说是中专生毕业后也能参加高考了。让儿子继续追寻传统的大学梦?还是坚持从中专退学的选择,让我这个当母亲的继续受煎熬?我在心中无数次地权衡这一问题的利弊得失:为了一纸文凭,值不值得让儿子在这几年中,付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想来想去,最终在文凭和青春的面前,我帮儿子选择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