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读小学的时候,吃饭时总是叽叽喳喳,有着说不完的话。可是孩子越长大,跟自己说的话却越来越少了。而许多中学生也有“爸妈问话不耐烦,只愿独居小房间”的感觉。 据一所中学的一份调查表明,高一至高三学生中,有近7成高中学生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淡化”。从不主动与家人谈心,或只是偶尔才跟家人谈心;而约8成的家长,感觉与孩子存在“距离”与“隔膜”,有时甚至无从沟通。 家长都希望跟孩子交朋友,孩子也希望家长了解他们,但为何总是事与愿违? 故事一:给我多一点时间 阿惠读小学的时候是班长,成绩在年级段向来数一数二,老师的夸奖,家长的满意,令阿惠的小学生涯一帆风顺。上了初中,阿惠发现周围的一切全变了:小学同学中当班干部的有一半多;第一次考试下来,阿惠的成绩仅仅是中等水平;班干部选举,班长不是她。 阿惠开始感到困惑,甚至有点恐慌。第一次考试的成绩让阿惠的爸妈也大吃一惊:“阿惠,这是怎么回事啊,上了初中,你更要努力啊,竞争这么激烈……下次一定要考好,至少前5名才有希望啊” “前5名”——爸妈定下的这个目标从此就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了阿惠的心上。陌生的环境,心里的困惑,这些不适应的感觉,阿惠多想跟爸妈说啊,她多想爸妈能给她多一点的时间,让她慢慢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可是,每次接触到爸妈期望加严厉的目光,阿惠只好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吞了回去。 第二次、第三次考试,阿惠仍然没有挤进前5名,她也知道自己小学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适应中学生活真的很难,于是她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原本活泼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她觉得自己和爸妈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 [专家评析] 阿惠的父母希望孩子继续保持优秀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能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遇到这类情况,家长要面对现实,给孩子一分为二的评价,尤其是面对已有挫伤感、正在努力的孩子。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找问题,对学习的习惯和方法问题要勇敢面对,分阶段地解决问题。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相对多一些地注重过程。 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宽容地对孩子,给孩子自我修整的时间,对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增强自信心。 故事二:我不是坏小孩 阿杰是个喜欢流行和时尚的高中生。街舞,涂鸦、肥肥的板裤等都是周末里他的最爱,随身听里也是时下年轻人最喜欢的流行歌曲CD。 可这一切在妈妈眼里,全是坏孩子的行为。“穿成这样,跟那些学坏的孩子有什么两样!”妈妈总是责怪他,“多听一听英语,别成天偶像呀,明星的!” 面对妈妈的不理解,阿杰说:“我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但是读起书来我是很专心很认真的。喜欢流行的有什么错,你们年轻的时候就没有偶像吗?” 妈妈气坏了,阿杰只好偷偷地保持这些爱好,但他很郁闷: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妈妈老是看不惯呢? [专家评析] 有的时候家长可以放轻松一点,别太紧张,自己看不惯的,先别急着全盘否定。 家长可以先用肯定的态度,跟孩子一起欣赏,找到切入点,形成共鸣了再加以引导,效果往往会更好。 偶像成名,总有其可取之处,家长可以稍加留意,收集孩子的偶像努力成名的过程,让孩子更加了解,同时应该告诉孩子:只关注明星本人以及他们的生日、星座等,是肤浅的。 穿着方面,可以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平时孩子都穿校服,到了周末,只要不是太出格,就让他们穿自己喜欢的吧。流行歌曲,也并不是一听就会变坏的,但是要告诉孩子,注意度的把握。 不要指望跟孩子的沟通能够一次谈成,家长要注意创造好的谈话氛围,才能使交流事半功倍。 经验之谈 招数一:学点“I服了YOU” 小孩子为什么不乐意跟自己父母说心里话?那是觉得上一辈的人一定不会理解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一些父母,老是固执地抓着过去的“育儿”道理不放,没考虑过“代沟”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时代的确不同了,但一些人生经验却是很有意义的,只是孩子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既然他们有这样的误解,那就解除它们,多学点时尚的东西,增加点年轻人的活力,时不时也能冒出点“分特”、“东东”、“I服了YOU”这样的青春专用语,一定能让孩子眼前一亮——老爸老妈好像并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死板不开化。从言行上有认同感之后,孩子们自然在思想上也会渐渐产生认同感,也就愿意把自己不开心、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跟父母说,而对父母的建议也就不会再有那么大的抵触情绪了。 招数二:多给孩子发言权 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并非是一件难事,最主要的是看你是否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很多家长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严重的父权、母权的思想。动不动就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大人讲话,小孩别插嘴”之类的言语,这怎么能不产生代沟,这怎么能让孩子与你畅所欲言? 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必须赋予其发言权,不管他的论点是否正确,想法是否单纯。 招数三:不要叫小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名或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教育专家认为,要和孩子沟通,首先必须去掉叫小名这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