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是从心里开出的花

——访郭齐家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章一采访

原文出处:
少年儿童研究

内容提要:

现在很多地区的学校,都安排了这样一份特殊的作业:在假期中给父母洗一次脚。这项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赞同也有反对,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孝敬父母应该如何做?为此,我们采访了部分老师和学生的父母。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章:前段时间,很多学校在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给孩子留了一个作业,让孩子回家给父母洗脚,您知道这种情况吧?

      郭:“洗脚”这件事,我最早是在《读者》杂志上看到的,是日本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毕业去找工作,招聘他的企业家问:“你给你妈妈洗过脚吗?”他说没洗过。晚上他就给妈妈洗了脚,他发现妈妈的脚上有很硬的老茧,他的眼泪就流了下来。他想,妈妈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辛苦,每天工作来养活我。第二天,他对企业家说“我给妈妈洗脚了,我发现妈妈的脚很苍老了,我很难过。”这个毕业生最后被录取了。这本来是个很好的事情,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这个故事,我给我的研究生也讲过这个故事,我甚至对他们说,给父母洗次脚,看看是什么感觉。但如果像有的县市发文件让孩子给父母洗脚,还要拍成照片或是让父母签字,这种做法就不好了,太形式化了,这样就抵消了这件事的教育效果。孩子为了老师的表扬、为了表示自己做了这件事,完成了任务才去给爸爸妈妈洗脚,不会起到什么好的作用。孩子孝敬父母,要从心里感到很快乐,这是最难的。孝敬父母是从心里开出的花。

      章:这种形式化的做法会对孩子孝敬父母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郭:我们教育孩子是提高孩子的觉悟,提高孩子的人性,是让孩子在人格上得到升华,而不是在分数上有所体现。如果孝敬父母就是为了德育溧上得到高的分数,得到老师的表扬,那就不是正确的德育方式。现在教育的弊端就在这里,追求名、利、表扬等等,把教育当成一种谋生的工具。教育不代表人性本身的力量,所以,孩子做完了老师留的作业,老师给了个优,孩子的父母也当成是配合学校完成了一件事情,但没有本质的东西,对心灵深处很难有所触动。比如那个日本的孩子发现自己的母亲的脚很硬很老,他感到了惭愧,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养育是艰难的。所以,他的人性被激发出来,人格升华了,这才有效果了。单纯的形式化会让好事变成坏事。

      章:孝敬父母是对的,但是孝敬父母还要知道父母需要什么,比如父母年轻力壮,他可能不需要你给他洗脚,他需要孩子给他做别的。孩子要了解、观察父母最需要的是什么,比如陪父母聊聊天,给爸爸妈妈倒杯水,不同的父母是有不同的需求的。

      郭:对。有的孩子可以给父母洗脚,有的可以帮父母洗衣服、买菜等等,都机械地去做同一件事是不必要的。还有的孩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给父母增添太多的麻烦,也是间接地帮父母做事,孝敬父母了。所以要抓实质,不要走偏。父母在不同年龄、孩子所能做事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章:有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他们还不会主动地去关心、孝敬父母,我们应该怎样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具备这种品质?

      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必在行为上对他们做过多的要求,应该在家庭生活中慢慢培养,让孩子去体会一种很深的感情。孝敬的本质就是很深的感情。儒家文化就是同心圆的文化。人首先要先爱自己的父母,然后由近及远,再去爱其他的人。所以,从本质讲,是个感情的问题。父母体贴子女,子女也要反过来体贴父母。

      章: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很多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孩子却不会主动关心、孝敬自己的父母,这种情况如何改变?

      郭:我去老同学家,看到他的小外孙女对妈妈就非常关心。比如,她吃过饭后,看妈妈还没回来,会关心妈妈是否吃过饭;外边下雨了,她会说:“雨晚点下吧,我妈妈还在外边。”这就是孝敬,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因为父母很关心她,她看到了,也就会很关心父母。孩子这种天性的流露,一定要鼓励他,让他坚持下来。如果父母对孩子好,而孩子对父母不够好,实际是个教育问题。如果教育不当,那孩子就会失去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孩子对父母好,我们说是种天性,但我们的教育有时是在违背这种天性。有时我们会用奖励来鼓励孩子们去做好事,包括对父母的孝敬,实际这是对自然天性的一种破坏,是用虚假的东西把人性掩盖了。所以我们要重新使人性回归。我们提倡读经典,就是要把我们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东西发扬光大。因为那是人类智慧的积淀。我们的任务就是继续建设这种文明。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孩子天性中对父母的孝敬就会被激发出来。比如《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出必告,反必面”等等对今天的孩子还是很有指导作用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