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经》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感叹和赞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唐朝孟郊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的古训,则督促后辈履行对父母的赡养和孝敬。可以说,以爱护幼儿和孝敬长辈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部分。 新世纪的家庭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孩子的孝敬教育。我们培养的是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对于精神文明有着极高的要求。不难理解,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备起码道德观的孩子,其精神世界无疑是有缺陷的,而人格不完善,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从小培养孩子尊老、孝敬的美德,对于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意义和作用非同寻常。 一、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催人警醒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种种“不孝之举”令人吃惊。 一名小学四年级男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自己的床铺都要由母亲来整理。某日,母亲生病卧床,要他独自去楼下的快餐店解决吃饭问题,且自己铺床。一听说家务得由自己动手,该男生竟大发雷霆,对着病床上的母亲大发脾气。 一名初一年级的男生,明知下岗的父亲仅仅依靠修理自行车获得微薄的收入,花钱仍然大手大脚,经常向父亲索取零花钱。除了出入游戏机房,他每天放学后还在校门口买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满嘴流油。而当疲惫的父亲要他打一盆洗脸水、取一条毛巾时,他要么以“正在做作业”为由懒得动手,要么嘟嘟囔囔,没有好声气。 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曾在周记中透露,自从年迈的奶奶住进她家之后,她从未主动拿出自己的零食给奶奶吃;而疼爱她的奶奶几次为她买了零食,反被她讥之为“太次”、“老土”,并把零食扔进了垃圾桶…… 上述这些“不孝之举”屡见不鲜,但还有更让人震惊、让人难以接受的“不孝之举”不时见诸报端,如辱骂父母、虐待老人……父母们坐在一起,聊起各自孩子的日常表现,最感失望的往往不是成绩不理想,而是孩子对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孝,这几乎成为不少父母的最大忧虑。一位15岁男孩的母亲说:“我简直难以想像,孩子长大了,对我们父母的态度竟会变得如此恶劣!好像读了初中之后,他再也没有客客气气地跟我们说过话。我们那时候,哪敢这样对待父母啊!”另一位16岁女孩的母亲说:“我已不指望年老的时候把她当做我生活的依靠,我只担心她的未来。因为不懂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而一位一气之下体罚了孩子的父亲则说:“看到他竟然如此没有孝顺之心,真觉得耗在他身上的心血全白费了。我知道我不该采取这样粗暴的教育方法,可俗话不是说‘百行孝居先’、‘孝为德之本’嘛!假如不及时教育他,任凭他误入歧途,那是害了他。” 粗暴的教育方法于事无补,甚至适得其反。如今,父母们和社会各界对孩子“不孝之举”的害处,已经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然而,如果探究孩子“不孝之举”的源头,父母们却难辞其咎。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降生之后即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中,长辈们恩宠有加,一味地让他们享受物质生活,接受来自父母的爱甚至袒护,而忽略了他感恩、回报之心的养成。清代黄宗羲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有意无意地把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忽视孩子的孝敬教育,这是家教的一大失误,也是孩子产生“不孝之举”的最重要根源。另外,父母对孩子祖辈的不尊重、不孝敬,乃至逃避赡养义务、虐待及遗弃老人的做法,也扭曲了孩子的心灵。现实生活中的诸多实例证明,一个生活在不以孝敬为美德的家庭里的孩子,无法自觉养成尊老孝敬之心。而孩子一旦在幼时积弊成习,将直接妨碍他优良品格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二、抓好孝敬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孩子们种种“不孝之举”催人警醒。鉴于此,一些父母已经着手加强孩子的孝敬教育,并在实践上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把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和对其品格的培养看得同样重要,在家庭成员之间达成一致意见,行动一致;比如从孩子尚在母亲的怀中、膝头,即开始浅显易懂的孝敬教育;比如从点滴抓起,以实际行动代替泛泛而谈的大道理;比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凡重视孝敬教育的父母都有个深切体会,那就是必须祛除过分的宠爱,必须舍得让孩子付诸行动。有的父母口口声声要孩子懂得孝敬,可当孩子为父母倒水、端饭、倒烟灰缸时,又心疼得不行。孩子刚想表达孝心,父母就已忙不迭地让孩子放下手中的活,说:“让我来,让我来。”不少父母认为,如此做法不仅无法成功地培养孩子的孝心,而且还助长了孩子的懒惰习气和对家庭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但在今天,适当地借鉴国外的某些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手段,极有裨益。美国法律只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事实上,在个人退休金和社会保险制度极其完善的美国,老人的晚年生活自然无虞。然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没有因此而冲淡,子女也没有因父母早早地让自己过上了独立生活而逃避孝敬。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独立生活看成是向父母表达孝敬的形式,不希望父母成为自己的“保姆”。他们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和父母郊游等,他们乐此不疲,还从中体味出了幸福。 “孝心的表达不仅是子女的责任,也是人类的责任”的观念,已得到很多美国青年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