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份“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的亮相,引起了一场关于现代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亲子关系的震撼性讨论。这份由天津社会科学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在1996年与儿子郝丁签订的“亲子双向自立协议”,条款不过76个宇,概括它的精神是“四不管”。这“四不管”规定了协议一旦生效,父母从此可以在四个方面不管儿子;儿子也可以不管父母。经过6年的实验,儿子郝丁由当初流着泪签下这份协议到对父母满怀感激之情,经历了一场传统式亲子关系到现代亲子关系的革命。如今两年多过去了,今天我们的亲子关系究竟如何?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报记者通过网上问卷、电话采访等方式,从“你经常与父母(孩子)交流吗?每个月几次?你希望与父母(孩子)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对你的辩解父母会耐心听取吗?”“对父母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作为父母,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吗?”“你的心里话对父母说吗?什么话最不想告诉父母?为什么?”“你与父母关系如何?经常发生冲突吗?都在哪些问题上发生冲突?”“你认为怎样才能改善你和父母的关系?”“除了关心孩子的学习,你还会在哪些方面与孩子经常交流?”等问题入手,对亲子关系进行了全面调查及分析,希望此次调查结果能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 个案 (一)小周从小到大,在邻居眼中是个听话的好孩子。回到家就是学习,其他事情由妈妈包办。考上北京重点大学后,妈妈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陪读。今年快20岁的小周越来越感到痛苦,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做,遭到同学的耻笑,并且和大家相处很困难,出现矛盾不知道如何处理。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周是在一种泛爱亲子关系下长大的。由于这种亲子关系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凡事由父母亲代劳,这样的后果是,孩子长大后没有生活自理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专家建议,不要把孩子的一切都代劳了,应该培养他们自理、自立的行为和意识。 (二)小王今年上初一,他最烦和最怕的事情就是父母喋喋不休地给他讲道理。现在,父母让他做什么,他偏偏反着做。在学校,他也嫌班主任说教太多,每天去泡网吧,各门功课都不及格。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王是在一种过度干涉亲子关系下长大的。由于这种亲子关系下父母总认为自己有经验,由于父母害怕孩子犯错误,总是依照自己的经验去约束孩子,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专家建议,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孩子也一样。家长不能光讲道理,而要鼓励孩子、认可孩子,使孩子潜意识里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小陈今年17岁,上高二,有过两次自杀经历。她说,自己从小不在父母身边,7岁才回到家里,父母的态度总是冷冰冰的,使她感到很自卑,因此遇到挫折就想自杀。 专家分析及建议:小陈是在一种冷漠的亲子关系下长大的。这种关系中的父母既对孩子不闻不问,对孩子的精神需求也漠不关心,致使孩子逐渐远离对父母的情感依恋。专家建议,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1~3岁,因此应加强双方的语言沟通以及动作爱抚等,以增强相互的情感交流。 目前常见的亲子关系类型 记者就文章开头提及的问题通过网上问卷和电话采访,调查了100对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及其家长。从调查结果看,76%的家长已经超过一个星期没有跟孩子进行沟通了,而平时88.9%的谈话内容都集中在学习上。 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 记者通过综合此次调查结果及近来其他一些机构进行的亲子调查结果,全面概括后进行归类,发现目前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专制型。这类父母有一个顽固的观点是:孩子是我的,我有随意对待孩子的权利。他们通常把自己所有的价值观强加给子女,按照传统的家规约束子女,采取“我父亲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子女选择自由。这种亲子关系在各种人群都存在,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子女,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做出令父母意料不到的事。 第二种,泛爱型。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类亲子关系较为突出,具体的表现如下:对孩子过度保护或做较多的限制。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他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地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其结果使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不论孩子做什么行为都完全赞赏,父母要做的只是对孩子予以赞赏,很少对其做出是非评价。这样就会出现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给予鼓励和赞赏,做出错误的行为也同样给予鼓励和赞赏,因此孩子无法形成是非观和价值观,这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的特点。 第三种,民主型。父母比较尊重子女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父母处理问题不以极端的方式出现,而是采取聊天等平等讨论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子女独立的空间。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容易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