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很多国家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基本国策,而各国的父母们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经过各国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父母们的实践和探索,家教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我国的父母们如能经常打开家教的新视窗,一定会耳目一新、获益匪浅。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窗外的“世界”。 第一视窗:爱和要求 爱,藏起一半 日本大岛先生有一辆漂亮的丰田小汽车,可是,大岛每天上班总是一个人驾车独往,绝不让儿子正男顺道搭车上学。 一天正男的气管炎又犯了,走路也有点困难,他央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大岛斩钉截铁地回答。正男只好背着大书包沿着大街慢慢地向学校走去。当他艰难地在十字路口正欲走上高高的天桥时,突然发现爸爸正站在天桥底下等着他。 大岛见了正男,什么也没说,只是掏出手帕擦去儿子的泪痕,然后一手拉着正男,一手为儿子提着大书包缓缓地跨上一道道台阶。“孩子,不要怪爸爸,你现在是学生,不能坐车上学。将来长大有出息了,一定能买辆比爸爸这辆更好的轿车。”大岛的眼圈有些发红。正男懂事地向爸爸点点头,接过大书包继续艰难地向前走去。 大岛先生那种特殊的育儿方式,很值得我们效仿。爱,藏起一半,不是丢失另一半爱,而是爱得更深沉,更高尚,更科学,更艺术。这样的爱才叫理想的爱,真正的爱,才是父母对子女应有的爱。 “狠心”的父母 在美国,一些三四岁孩子玩耍时,摔了跟头,客人要去扶,家长不让;还有美国家长去市场购物时,一手拉着孩子,或大人在前面大步走,孩子在一侧紧迫,不管孩子累不累,就是不背不抱。 并非美国父母不疼爱孩子,更不是他们工作繁忙,顾不上照看孩子,而是意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强和自我生存能力,以适应将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美国人的眼光不可谓不远。 日本友人到上海居民家中做客,日本妈妈的教子方法使中国人大开眼界。有个日本幼儿,抓起一只生馄饨就往嘴里塞。主人想制止,其母却说:“别管他,这样他才知道生的不能吃。”小孩吃了一口,果然皱着眉头吐了。那位日本妈妈说:“只有让孩子尝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否则会淡化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计时隔离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time-out”。这词本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 使用这种惩罚的手段时要注意:说理、警告在前,隔离在后,不能动不动就用此法,在隔离时,可以告诉孩子时间,如对孩子说:“关你10分!”也许大家会认为,这样岂不是失去了威慑力吗?其实只要是父母态度一致,神情严肃,孩子就是关上几分钟,对他来说都是很长时间的,因为婴幼儿特别害怕离开父母。有这个时间的规定,父母也好不失面子地结束对孩子的惩罚。另外,隔离时不管孩子怎么伤心地哭闹,大人都不能随便去理他,一定要等时间到了,再去理他。当然,为了防止意外,大人可以在门外悄悄监护,但不要让孩子发现了。结束后,大人也不要一下子都去理孩子,仍然要保持平静的态度,只需一个大人去理理他,并简要地讲讲道理,并提醒孩子以后要注意改正就可以了。 “计时隔离”抓住了儿童的心理,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对父母或大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受到冷落或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就会滋生来自外界的威慑力。隔离使他们感觉到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被区别对待了,孩子对这种厚此薄彼的“不一样”非常敏感,因而在心理上产生很大震动,促进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犯“错误”?错在哪里?聪明的孩子还会举一反三主动思考改正“错误”的方法,再经过家长的教育、点拨,这样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重新认识“做孩子的朋友” 美国家庭专家提醒父母:朋友式的父母子女关系,固然可以加强双方的沟通,增加家庭成员关系的和谐,但它也可能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敬重。专家普遍认为,做父母的不要一味追求做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仍需树立权威和管理者的身份。孩子们正在被视为是非常可爱非常有价值的家庭成员,不过,孩子却不应有做父母的那种权利或威严。 第二视窗:尊重和鼓励 “轻声细语” 在美国,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帮助,还在于他们走出娘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或教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言行,即使从“细枝末节”上,也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小主人。美国人十分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父母应蹲下来与之对话,使对方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存在受伤害、受刺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