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高桥敷对家庭教育很有研究,他曾经这样表达过他的见解:“迄今我在各地旅行,一直借住邮差、小学教师和挤奶工人的房子,在各式各样的家庭中生活过。他们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为了维持家里人的生计而工作,在家里人的眼中就是最值得尊重的。”他举了个挤奶工妻子的例子。这位妻子对孩子说:“你爸爸真伟大啊!如果你爸爸因感冒休息一天,整个镇上好几百户人家,早餐就没有牛奶喝了。”为此,高桥敖感叹道:“从这位太太那里,我们学到了‘爸爸真伟大’这句话,他既不是当上处长就伟大,也不是成了名人就伟大,而是因为他对社会有贡献才伟大。” 我们父母其实都这样伟大。 我们应该让孩子有这样的观念:爸爸妈妈真伟大。 爸爸妈妈真伟大,这实际是个家长的权威问题。 家长该不该有权威呢? 显而易见,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有权威,这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子女的重要条件。如果家长没有权威,说了话孩子不听,提出要求孩子不接受,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家长的权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家长的教诲,孩子能够听从;家长的批评,孩子能够接受;家长个人的品行、个性、能力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因素。由于这些并非“妈妈”或“爸爸”这一角色本身固有的,所以是非角色性的。 上述影响家长权威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角色的规定,家长的权威就丧失了产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没有非角色性因素的支持,父母的权威则不会巩固,甚至还有完全瓦解的危险。 事实常常令人遗憾,有些家长过分地看重了角色性的一面,而忽视了非角色性的一面。这样的为人父母者的行为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自己的权威是绝对的,老子管儿子天经地义,孩子就要时时处处听自己的,否则就是对自己权威的蔑视;二是不注重权威的非角色性因素的优化和强化,没有对自身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结果呢?片面、极端地靠角色性因素树立权威,而放弃非角色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家长,反而丢掉了威信。 至此,我们一起来辨清几个关于家长权威认知上的误区,也许更便于您建立威信。 误区之一:讲家长权威就是搞“家长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我们说的家长权威与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是有区别的。家长制盛行的封建社会里,父母有绝对的“权威”。这种“权威”,表面看来很强大,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只能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对抗,就是服从也是口服心不服。如今有些家长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事,孩子一提意见就火冒三丈,甚至拳脚相加,也只是把孩子压“服”了。这种“权威”就是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是虚伪的权威,马卡连柯说这是“最可怕和最野蛮的威信”。 误区之二:现代的家长权威不带有强制性。这似乎与上面的观点相反,似乎正确,其实也不正确。我们讲的家长权威应该是以尊敬和信赖为基础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要教育中的强制性。比如,刚刚会走路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好奇,面对电源插座也要伸手摸摸。这是人命关天的事。家长给他讲电如何厉害,对不懂事的孩子简直是“对牛弹琴”。怎么办?办法只有一个:只要他伸手去摸,就严厉地打他的手,再摸再打。这就是强制。对不太懂事的孩子,对已经养成不良习惯的孩子,家长实行强制性教育和管理,不仅完全必要,也是大有好处的,并不违背教育原则。 误区之三:比孩子懂的多才有权威。这个看法也不妥当,家长具有丰富的知识只能说是有利于树立权威,不能说家长有知识就必然有权威,更不能说家长的知识不如孩子多就没有权威。我与一位收废品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聊天,知道他的孩子考取了重点中学,孩子对他也十分敬重。我又接触了他的孩子。这位中学生说,父亲辛勤操劳,为人忠厚,虽然没有多少文化,可他教会了我勤奋。所以,有知识的家长大可不必“有恃无恐”,也该在其他方面强化自己的非角色性因素;知识不如孩子的父母也不必“自愧弗如”,相信自己也能一样受到孩子的尊重。 误区之四:要优化非角色性因素以树立权威,就得闹出点“名堂”来。这是最大的一个误区。奔仕途的家长当个像样的官,下商海的家长多捞点钱,做学问的家长评个像样的职称,这对于树立家长威信的确不是坏事。但这种名堂是外在的成功,每个人也不可能都取得辉煌的外在的成功。我的一位知己,教书大半生,“官念”不强,“钱途”不宽,一心教书研究学问,弟子大都成才,然而他的职称却不理想。这位朋友在孩子眼里还有权威吗?他女儿在日记中写道:“您是我的好爸爸。”其实,只要对生活负责任,为社会作贡献,对孩子存爱心,都是值得尊重的。事情就是这样,爸爸妈妈是因为对家庭对社会有贡献才伟大。 家长朋友,您也会这样伟大,您不必靠搞什么“名堂”去建立权威。您平凡中的伟大,足以使您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足够的权威,这权威足以使孩子在您的影响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