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坚文 湖南浏阳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艺术学校,410300

原文出处:
现代中小学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37
分类名称:中学化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化学科学知识和文献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急骤增长,必然造成学科知识量的激增、更新同有限的学科教学时数、教学过程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通过学科学习,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为此,中学化学教学就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目标。根据心理学原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而发散性思维能力又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为此,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成为化学教学中的根本任务。

      一、具有发散型的教学思路

      好的教师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好的教学思路又是一个好的教学灵魂。为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要有发散型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如下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1.变化发散——一题多变。通过保持原命题的发散点,变换形式的发散思维,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

      2.解法发散——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进行发散思维,进而找出最佳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阶梯发散——一题多问。解题能力要求逐步提高的发散思维,主要有一题多问型、一带几、连带型、题组等形

      4.分析发散——题多答。通过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多答题、讨论型计算题等。

      5.比较发散——纵横比较。通过纵向或横向比较的发散思维,如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比较,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等。

      6.逆向发散——反向思考。由目标至条件的反向思考的发散思维,如物质合成题、反向推断、多步反应计算题等。

      7.迁移发散——信息迁移。通过知识、信息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发散思维,如化学信息给予题。

      8.创造发散——巧算巧解。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如能用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守恒法、差量法、极限法、整体思维法等巧解的化学试题。

      9.构造发散——图表联想。以某一装置图形或其他图表的基本构造为始点,尽可能广泛地发散到其他相类似的装置、图表上去。

      二、运用发散型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思路的基础上,通过恰当方法的运用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年实践,笔者形成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具体方法。

      1.扩大思维流畅度的方法

      思维的流畅度,指的是思维量的大小。为了对某一问题有创造性见解,必须扩大思维的数量,使头脑中原有知识、经验与要研究的问题广泛地联系。联系得越多,发散得越广,思维的量就越大,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实现这种目的的方法有:第一,运用相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相近似的事物,由对此事物的思维,联想到彼事物是扩大思维数量的途径之一。第二,运用纵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有些事物可以沿着其发展的路线进行联想,从一事物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将来,联想到事物发展各个阶段的共同点、不同点,从而把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概括为一般原则和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第三,运用逆向联想,扩大思维的数量。常规的思维方法,只注意已知事物的联系,局限于顺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养成逆推的习惯。如看到一种现象,学习一个原理、法则、结论之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这种思维形式,可以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2.增加思维变通性的方法

      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变通度,思维的变通度是指思维的灵活性:一是知识中的引申,推导锻炼思维的灵活性;二是知识的分解、组合可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头脑中储存的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分解、组合,是锻炼思维变通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3.力争思维独创度的方法

      衡量发散性思维质量的一个尺度是思维的独创度。教学中一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自觉性;二是要激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争论问题的自觉性,鼓励他们敢于向书本、向老师挑战,而不盲从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结论;三是鼓励幻想、推测,教学中要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好奇、求知的火花,教学中引出问题,鼓励推测。

      总之,思维的流畅度、变通度、独创度,是衡量发散性思维能力三个重要尺度,教学中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一定可以逐步提高。

      三、具有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思路和方法最终都要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促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得到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整体发展。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第一,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是通过扩散性问题来激发的,所谓扩散性问题,其典型的问题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思路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需要提高述理性、扩散性问题在课堂提问中的比例。教师抓住一个关键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就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进而使学生创新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得到发展。

      第二,课堂上尽量发动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议论。“学贵乎疑”,疑是深入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创新的起点,疑问的质量意味着思维的深刻程度。教师要善于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他们的质疑问难,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应按照“发散——集中”的思维规律处理和组织教材,每堂课围绕教学任务就一二个重点、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可以是教材内容也可以是习题,讨论形式可以二至四人,也可以七八人一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研究,找出较为独特的见解或新颖的解决办法。例如:讲“氨氧化法制硝酸”时,可提出“写制取硝酸可能有的方法,并从原料来源、反应条件难易等方面,考虑、选择最适宜工业生产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活跃思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