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中的农户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小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人文地理

内容提要:

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令人关注的大问题。然而,经济地理学在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文章分析了忽视农户对地理学研究的局限,论述了农户与农区的关系,评述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在经济地理学的农户研究中,应加强农户发展环境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模型研究、农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研究、基于农户的农区发展战略研究。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特殊的发展环境中,中国经济地理学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了重视宏观经济问题的特色[1]。与此相应,对研究对象中的微观个体行为体系的关注则显不足。近10多年来,受西方学者的影响,企业(厂商)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受到学者们一定的重视[2-3]。但农户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生产(消费)单元,并没有引起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地理学的重视。然而,中国目前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的发展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大问题。尤其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地区。经济地理学家为了服务国家需求[4],应该关注对农户的研究。

      1 忽视农户的农区发展研究

      关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在经济地理学中,区域发展理论和农业地理、农村地理中均有涉及。在区域发展理论中,通用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假设区域内的产业存在着由农业为主导产业向以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演化。农业只是在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起重要作用。与此相应,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也只是区域发展的早期阶段的产物[5]。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区域逐渐被以工业为主的区域和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区域所取代。

      在以上假设的前提下,区域发展理论中,相当一部分基于不平衡发展思想,将农业地区的发展置于外围地位。例如,在著名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城市是控制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以及类型结构,视距城市的距离而定[6]。同样,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聚集。尽管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推进型产业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其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广的产业关联性、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等特性[7],农业部门很难包含其中。因而,增长极实际上与城镇具有密切关联,“增长极就是城市增长中心,该增长中心的增长可以向周围地区扩散”[8]。农业部门所在地区只能是接受扩散地区。

      农业地区的从属地位在区域之间关系理论中也明显体现出来。在赫希曼(A.O.Hirschman)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中,以农业为主的“南方”与经济发达的“北方”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极化效应导致“南方”的发展受到抑制,涓滴效应推动“南方”的发展,但“北方”则是这种推进作用的主导方[9]。同样,在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中,以农业为主的不发达地区在发展中也处于不利地位[5]。

      农业地理学作为研究农业生产结构与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在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关注农业所在区域的发展[10]。相关研究成果除强调合理利用资源条件发展农业之外,在农区发展上则进一步强调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发展战略[11]。对这些发展思路的理论追溯,很易于看出它们与产业演化的规律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等理论的密切关联。

      在这些有关农区发展的研究中,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既大多数研究均把农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初始区或外围区,并忽视了农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位——农户。与在工商业区域研究中忽视企业作用的状况相类似,没有农户的农区研究也只能是一种黑箱分析。这种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①农户作为农区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单元,其经济行为与“经济人”具有很大偏差。不考虑农户的农区发展理论,很难客观反映区域发展取向。②农户实际生活水平,尤其是生活满意程度与统计上以货币计量的GDP并不完全一致,不考虑农户状况,很难客观把握农区实际。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重在“全面”,农区的平均状况并不能代表各个农户、尤其是弱势农户状况。④忽视农户的发展理论,在转变为政策层面时,难以体现当今国家政策一再强调的对“人文关怀”的宗旨。⑤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可持续标准的度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均离不开农户的参与。没有农户的研究结果,不利于相关政策的实施。

      农户在农区发展中的意义,在中国以农户联产责任制为主的农业生产体制下,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由于工商业相对落后,农户成为当地经济的最重要经营单元。此外,这里往往受外部影响较小,传统的家庭观念根基较深。农户家庭成员的个人行为深受家庭关系的制约,农户之间的合作行为也与家族姻缘相关联,从农户角度研究农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2 农户与农区发展

      2.1 农户与农区的关系

      中国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农村地区,与农户关系十分密切。从聚落类型的角度,农村地区为村庄及其周围地区的集合。农户作为村庄内的主要经济和社会活动单元,是农区其他组织形成的基础。在不同地区,由于农业地位不同,农户与农村之间关系亦有所不同。比如,在纯农业地区,由于目前农业生产型企业并不发育,农业生产以农户为经营单位。在非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但农业仍占主要地位的农业地区,尽管基于农村的企业也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出现,但农户仍然为农区主要经营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农区的非农业活动逐步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这时,农户的地位仍然很重要。一方面,它们仍在农业经营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在非农业(如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经营中,也有一些以家庭为主要单元。只是由于其他经营单元的发展,农户的重要作用会有所下降。

      2.2 农户与农区经济增长

      由于农户是农区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农户的状况与农区经济增长关系十分密切。就单一农户而论,不同的决策能力和家庭人员素质,影响农户对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利用,从而决定着农户竞争力的高低。基于地方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对根植于此的农户行为具有迁移默化的影响。农户经济活动的不同区位选择,也影响农户所在地区及其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