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与对策

作者简介:
王志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生。(南京 210008)

原文出处:
地理学报

内容提要:

长江三角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上升,且其产业结构也在逐步改善。外商投资在该区异常活跃,投资规模越来越大,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已达45.55%。该地区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实施进程较快、力度较大、政府重视程度较高的地区。但长江三角洲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引进外资的整体层次不高、耕地流失严重且建设用地的集约化程度较低、能源缺口较大、交通运输紧张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目前虽然出现了这些问题,但不能由此而限制它的发展,要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有利的区位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具体应该做到要切实明确长江三角洲在全国区域经济分工中的地位,在提高产业发展层次的同时,不可放松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土地资源和能源的管理,加速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的进程。


期刊代号:K9
分类名称:地理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1 引言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由此该地区也成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对长江三角洲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区域发展的某一侧面进行,较为集中的研究有:长江三角洲城市化、城市连绵区的发展及城市空间格局的构建问题[1-3];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定位[4、5];长江三角洲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保护[6-8];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9,10]及其一体化研究[11,12]。这些研究都是对长江三角洲某一领域或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对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研究甚少。1990~1992年“区域开发前期研究”作为中国科学院特别支持的研究领域,项目之一便是“长江三角洲区域开发与水土资源潜力”,课题对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中国科学院学部受国家计委委托,从1996年开始组织江、浙、沪地区的有关院士和专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大问题做了长达两年的调查研究,对长江三角洲进行了科学定位,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13],该调查研究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分析问题深入。但2个项目已时隔多年,随着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等待解决。2002年9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组织了部分院士和专家,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考察,对东南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深入探讨[14],而对其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考虑。

      1999年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速度止住下滑趋势,再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问题,新旧矛盾交织出现,严重影响了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既面临着我国进入经济转型时期发展的机遇,又陷入资源环境的制约和社会经济结构急需调整的窘境。2004年4~7月份课题组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和调查,试图通过深入探讨长江三角洲发展过程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为长江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研究区域与数据采集

      2.1 研究区域

      本研究所指长江三角洲地区仍以传统的区域范围为对象,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等8市和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等6市,区域面积100100,总人口为7 600万,分别占全国的1%和5.9%,而2003年却创造了22802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5247亿元的财政收入,是全国总量的19.45%和24.16%。15市已经形成了长期的社会经济合作关系,且政府间的交往频繁、地缘相邻、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良好,此作为我们确定研究范围的重要原因,而未把后来正在加入的其他城市列入其中。

      2.2 数据采集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各种统计资料,包括《上海50年》、《江苏50年》、《浙江50年》,1991~2004年三省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1990~200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二是通过访问和调查获取,对典型发展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访问,并获取相应资料,为确保资料的真实性,要求调查单位提供局面材料,再结合多人次的访问进行印证;三是进行实验,对三角洲存在的重大环境问题,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我们对太湖流域的水环境进行了采样化验,增加了对环境这一敏感问题研究的可信度。

      3 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和问题

      3.1 发展态势

      3.1.1 经济高速增长,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攀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改革开放初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1990年,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3.9%(可比价),低于全国同期(14.96%)1.06个百分点(图1)。主要原因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经济发展缓慢,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放开发带动了长江三角洲的全面开放开发,使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0~2002年GDP的年增长率为19.79%(当年价),高出全国同期(16.09%)(当年价)3.7个百分点。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攀升,如1990年长江三角洲的GDP占全国总量的12.53%,1995年为14.88%,2003年达到15.7%。

      

      图1 1980-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长率与全国比较

      3.1.2 产业结构得到提升,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产业比较优势的存在,第一产业增长速度甚为缓慢,第二产业虽发展较快,但仍迟于第三产业,因此,第一、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持续上升(图2),加速推进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16]。另外,长江三角洲的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跨入90年代以来,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差距的适当拉大,导致消费需求的多元化,民用汽车、住宅、通信设备进入家庭消费,加上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使曾促进经济发展的轻纺和耐用消费品的工业生产开始减速,市场需求逐步让位于重工业。1990~2003年重工业平均增速为18.79%,而轻工业仅为12.12%,重工业产值已远超轻工业,如1990年长江三角洲重轻工业产值比例为43.73:56.27,2003年则转变为58.44:41.56。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产业化的过程,技术密集型的IT、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如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5.0%,2003年就达到2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