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通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过国内经济的对外开放、国内贸易的自由化,国际网络使企业经营的风险大幅下降。然而,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在新的形势下,产业密集区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德国法兰克福和英国伦敦的金融产业、意大利米兰和法国巴黎时装业、美国波士顿和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由位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行业、基础设施等组成的地域群体)对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增强[1、2]。 产业密集区的竞争力可以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个相互对立的过程来说明:世界遍在性(ubiquitification)和地域关联性(contextualization)。世界遍在性指在现代传输技术条件下,新技术、新工艺不再停留在某个特定的地点,而是快速地向其他区域和国家扩散的过程[3]。管理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领域的发展实践表明,这一过程将导致技术创新区域的竞争优势逐步丧失。 而地域关联性则指由于企业创新与所在区域特有的人才、社会制度环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机理密切相关,某些区域得益于特有的地域结构网络而获得新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系统地接受新知识、并根据区域特有条件进行改造,从而加快这些新知识的应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即通过“区内关联效应”,区内企业创造地方知识,并推动区域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的竞争力[4]。 笔者认为,如果企业之间不是相互孤立封闭的,而是与临近、位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原料供给者、服务商、客户)建立产业集群式的联系,那么新知识的正面效应无论是从涉及的范围、还是从深度上都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本文试图回答下列问题:上述产业集群的意义有哪些?产业集群对集群内企业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影响?为何不能仅仅关注产业集群内部的效应? 1 产业集群的概念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集群的空间尺度还没有一致的认识。基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域范围的不同,对一个国家内部集群的数量判别也有很大的差别。 G·艾里森、M·波特等学者利用自上而下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对集群进行了研究后认为,集群在其特定的发展路径下不可能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特征也不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5、6]。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不能区分出集群的不同类型,对协同定位和区位商的简单度量也难以清晰地区分集群的类型,因为这些度量方法并不能弄清集群内社会关系的结构和供应商、厂商与售货商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同样,采用自下而上的微观研究方法,企图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来解释集群也是有问题的。 另一些学者则将实用的、基于价值链的观点运用到集群研究中。他们认为,国家是组成集群的最小区域单元。B·泊奈色、L·索里门等学者认为,随着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发展,区域集聚的优势将逐渐减小,地方集群存在的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但是,必须指出,这种观点存在着明显缺陷[7]。具体地说,集群的边界不是“无限”的;也不能用简单分割的方式来分析集群在空间上的因果关系。 与此相反,本文从区域的角度来透视集群。在区域中,集群是指企业及其支撑组织通过贸易和非贸易的活动,即基于同一价值链的相互依存、在区域内集聚的现象[8]。当然,不是每个集群都有一条完整的价值链,也不是每个集群都有一个健全的、自立的制度基础。然而,不能用增长潜力和区域影响来划分企业集聚类别,而应该从水平的、垂直的、制度上的、外部的和权力的因素来分析集群的不同类型和构造,进而明确集群的强势和弱势、集群复制再生的能力和其最初自我成长的能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政策规划服务。 2 产业集群结构 研究产业集群结构有助于判别产业集群是否存在,找出影响产业集群的主导因子,进而确定重塑区域集聚、专业化的奋斗方向和路径。同时,地方产业集群必须与区外的经济实体、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9]。 2.1 集群的水平因子 产业集群的水平因子由同一区域内生产类似产品、相互竞争的企业构成。区内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致力于基于专业化的技术创新[1、2]。尽管这些企业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在相同的条件下从事经营,可以共同建设同一区域。由于对竞争对手的生产条件、产品比较了解,便于企业比较和发现自身的竞争优势,推动生产的差别化、专业化,建立相互学习的基地。 2.2 集群的垂直因子 集群的垂直因子由在供货商、服务商、客户等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的企业组成。一旦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将形成对区域特殊的服务、供货需求。克鲁格曼1991年的研究证明,产业集群将吸引供货商就近布局,以通过规模经济和运费节省来获得竞争优势。用集群垂直因子的思想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业已存在的集群进一步繁荣发展的事实[9]。 然而,P·克鲁格曼将产业集群完全建立在费用节省的基础上具有明显的缺陷[10]。M·司徒伯、A·马尔姆伯格等学者所做的研究表明,社会制度环境条件、企业之间的交流联系与相互学习对区域技术创新和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1、9]。